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别说没时间     
我喜欢“爬格子”,虽然很艰辛,但感觉非常充实。入伍几年来,我先后在中央、省、市报刊发稿近百篇,并先后被评为沈阳军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前进报)优秀通讯员。在新闻写作道路上,我一直是个业余爱好者,没有搞过一天专职新闻报道。我发表的那些稿件,都是自己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利用业余的点滴时间,凭借一种热爱、一份兴趣写就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爬格子的人来说,大凡对“酸、甜、苦、辣”有切身的体会。但我觉得最漫长而久远的还是甜。苦中有乐,乐在笔耕。1995年我42岁,在石油企业一个基层队当政治指导员。由于经常动笔写材料和对编辑、记者的仰慕及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半路出家学写稿”的念头便油然而生。这年2月27日,队上的15名女职工为庆祝“三八”节开展了植树和向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单位的同志们都爱叫我“写匠”。每当听到这样的称呼时,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欣慰感。说实在的,爬格子这差事太苦太累,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牙坚持在格子里使劲往前爬,虽然付出了不少艰辛,却也从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人不能没有乐趣。失去乐趣就什么意思也没有了。乐趣是生活自“作料”,有了它才有味道。乐  相似文献   

4.
谈起“五味瓶”,很多人知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瓶子。有句俗话叫做:“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是怎么好尝的,而说到“方格地”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而绝大多数搞新闻报道、舞文弄墨的人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有人戏称吃新闻这碗饭的人是耕种“方格地”的,还有人干脆称之为“苦行僧”,不管怎么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这块“方格地”里了。五年艰辛,常有朋友问我收益几何?我只答道:“拣到一只‘五味瓶’”,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苦也有甜”。记得刚学“爬格子”那晨光,热情蛮高,下班便钻进宿舍,挑灯夜战到三更。早晨上班时路经邮筒旁,偷眼瞧瞧,如无熟人,便麻利地把稿投进信箱,然后便哼着小曲上班去。留下的是永无休止的等待。  相似文献   

5.
我虽年近“花甲”,但头发乌黑,精神十足。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见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动脑子、‘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在他们眼里,似乎“爬格子”之人易衰老。然而其实不然,适当动动脑子,写写稿子,恰恰有益于身心健康。39年的爬格子经历,使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爬格子”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学习工作的担子陡减,思想往往会慢慢地由“空乏”变迟钝。俗话说:“脑子一笨三分痴。”而我至今不仅思想没有一点“空乏”、脑子没有一点“迟钝”的感觉,相反…  相似文献   

6.
大凡吃上“爬格子”这碗饭的人,恐怕没有喜欢退稿的。有时偶然碰到一次退稿,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便如获“至宝”,拜读再一。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幸遇。今年元月中旬,忽  相似文献   

7.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8.
文学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天底下被它迷上的人到底有多少?这是个难以统计的数目。许许多多的人,抱着文学书本废寝忘食地读;继而,从中分化出一批人,除了读,又废寝忘食地写起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仅有乐而无它;到了写作,也有乐,但“苦”则增加万分。所以,尝过个中滋味的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得门路和要领,不会写,写不出来,苦。开了窍,没时间,靠挤时间写,苦。写出来不能发表,到处碰钉子,苦。获得发表机会,写作水平不能如愿地逐步提高,就越发地苦!……  相似文献   

9.
《天堂的缺憾——〈平凡的世界〉刍议》(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上,以下简称“缺憾”)一开头,作者自云“平素读书,只凭感觉”,接着便凭着自己只读过两遍的“感觉”,从艺术真善美角度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一番分析,结论是:它的艺术天堂里缺乏“真”,从而宣告了对它的否定。读过这篇评论,本人觉得作者的“感觉”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一、孙少平:青年知识农民的悲剧角色? “缺憾”认为,孙少平“最初的追求也不过是离开双水村而已”、“他并不知道该追求点什么”,是一个“迷惘”的悲剧角色。本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  相似文献   

11.
我在基层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时间较长,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想搞好这项工作,起码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苦与乐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都有着不同的苦与乐。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苦与乐.因为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经常找人了解情况,有时可能要碰钉子;写稿需要翻来覆去地修改,开夜车可算家常便饭;稿子好不容易写好,寄到报社后又很可能是石沉大海;时间长了,还会使人消瘦;还会听到一些流言蜚语。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通讯报道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苦与乐是  相似文献   

12.
这篇千字文,读后感觉不错。“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一句普通的话,充满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尽管从苏珊之口没有说出“敬业”二字,但从她取得的成功来看,就是敬业最好的说明。敬业是每个有生活能力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苏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有志于奉献社会的人,谁不想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联想到我们的档案工作,真正喜欢它的有多少人呢?恐怕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僧多粥少就业难的今天。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时候,不管出自何种原因,你从事了档案工作,就暂且既来之心安之(倘若遇着机会,也可换换环境)。为了你的生存,为了你的饭碗,哪怕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没有理由不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不做好你的分内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认真面对,都必须尽心尽力,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谢建波推荐)  相似文献   

13.
王宁  田栋 《军事记者》2002,(2):63-63
没有稿件发表的日子,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是清淡、孤寂和烦闷的。爬格子的人,命中注定要与漫漫长夜、书本为伴,与喧嚣的芸芸众生绝缘而辛勤笔耕。爬格子的人要做一只虫,在永远爬不出的方格稿纸上奔跑,就像犁铧离不开土地。同样是生活,和潇洒的舞步、悦耳的音乐和别样的谋生道路相比,爬格子的人心中却总要多个结,牵挂思考许多写作主题,因为多了结,多了牵挂和思考,便失掉了许多许多……当有人翩翩起舞于舞池时,呆在震天响的音乐里,一家人盘坐在电视机前,他却不知不觉神情“游离”到另一个世界;高枕无忧,好梦连连,对明天充满幻…  相似文献   

14.
写作也美丽     
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思绪在键盘上飞扬,写完一篇稿子,发“伊妹儿”的时候,就会想起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感觉这个题目比小说还美。于是会自然的把小说思想延伸开去,感到了写作的神圣与美丽。多年来,我把业余写作当事业干。这样说,也许会有人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写作,他们觉得世界上爱“爬格子”的人,是一群天才傻瓜。的确,写作,尤其是业余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思想跋涉。爱好写作的人,对有些人的非议只能是一种沉默的笑。爱好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错,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所写的人和事,都很具体,很鲜…  相似文献   

15.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当记者是个“美差”,我说,还怪苦的。不过,我爱吃这个“苦”,虽苦犹甜,虽苦犹乐。1985年我才正式当企业报——苏州钢铁厂《苏钢报》的记者。干上了记者这一行,稿件在自己报上刊登是不成问题的,但要像一位同志说的:“有本事在上一级报纸刊登”,就不那么容易了。起初,我  相似文献   

17.
1我喜欢看书籍上的出版社或丛书的图标,如果这个出版社或这种丛书有其丰厚的精神底蕴,有其闻名遐迩的文化名声,那末,一看那图标,就特别有一种神朗气清之感,如果自己的某一本书也曾印了此一图标,那末它就更使人有一种愉快的美感,甚至暖洋洋、美滋滋的温馨感了。有了这种“审美心理”,往后一见有此种图标的书籍,就会先入为主地、条件反射似地一把认定:“此书可读也”。这种往返的精神心理活动,可谓文化领域里的“名牌效应”,它似乎是读书人,爱书人所专有的癖好,就像穿名牌西装是大款们所专有的习性一样。国内出版的图书上使人有神朗气清之感的图标,实在太少,一是因为大部分出版社压根就没有名牌图标意识,从未想到要在自己的精神文化产品上打上自己图标的印记,二是因为即使有了这种意识,却远远没有“闯出自己的牌子”,用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兼职通讯员和业余作者。提起写稿,感慨颇多:觉得苦,但苦中也有乐。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时间紧。自11年前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干上了天下第一难事的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一个最大的感觉就是事儿很多、很紧、很忙。加之自己是局里的副职领导,公务繁荣.经常下乡,节假日和晚上加班子工作是“家常便饭”。工作时间,包括八小时以外的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功夫来写稿。其次是处境难,多年来,因父亲年迈,弟弟患病,遇到节假日,还得回老家料理家务,种责任田。待劳累上两天,身带满身的风尘和极度的疲惫回到城里,就光想睡觉歇息,无气力…  相似文献   

19.
追求兴奋     
在中国青年报社内部,我是个频繁“跳槽”的人,从1981年到报社,已经挪了四回窝——先是《星期刊》,再是《青年参考》,然后是科学部,最后办了条“青春热线”。当初跳槽也很盲目,说不出是追求什么。现在回过头看,才明白自己是在找一种感觉,一种能使自己进入兴奋状态的感觉。 报纸这个行当,最容不得惰性、惯性。你要老是那些平平淡淡缺乏视觉冲击力的版面,那些懒洋洋吊不起人胃口的文章,那些重复老一套的标题,读者肯定不买帐。但报纸是人办的,而人最容易产生惰性和惯性。人一旦顺着惯性滑行,放纵了自己的惰性,会觉得活得真容易也真没劲,浑身好像抽了筋似的。可人一进入兴奋状态呢,身上的细胞都张开了,灵感四处乱冒,苦啊累啊浑然不觉,似乎自己成了一个“超人”。你只觉得生命能量在尽情释放,文章也漂亮了,版面也漂亮了,标题也漂亮了。别看忙得头晕脑胀,你内心深处反到挺踏实的。  相似文献   

20.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