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如今的报纸和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新闻日益增多。与事件性新闻事物的最新变动,关注突显“事件”的特点不同,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这类非事件性新闻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空间界限,缺少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3.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4.
导语应彰显新闻价值讲究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是消息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导语的定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如下定义较为恰当:“导语是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1]正因为“导语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个点上”[2],所以,导语写作说是消息写作的重中之重,比如美国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则这样告诫他的记者:“千万记住,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相似文献   

5.
一篇新闻作品,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除新闻标题之外,就是新闻导语了。就同一新闻事件采写的稿件,导语写得好,读者就会认真读下去,而且可能还会回味无穷;导语写得不好,读者就有可能"过眼不见",新闻报道就失去了功效。可见,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成败。我们先看看对同一新闻事件两种不同写法的新闻导语吧。2001年,铜陵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农民团伙系列诈骗案。几个甚至没有上过学的某县的农民诈骗做矿石生意或矿石加工的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和个人。  相似文献   

6.
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7.
每天,当你打开报纸浏览一条条消息时.不难发现:以概括式导语起文的颇多,尤其是非事件性新闻,十有八九采用这类写法。 那么,概括式导语有哪些特点与不足?怎样写出既概述新闻要旨,又吸引读者的概括式导语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点滴体会。 一、优劣两面观 概括式导语的特点是在消息第一段把全篇的精华告诉读者。也就是说,它为读者提供全篇消息的梗概。如果一则新闻只涉及一个主题,概括式导语正好起到提示全文要点的作用;而当新闻中有若于同等重要内容时,概括式导语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第一段同时突出几个要点,而不必只强调其中一…  相似文献   

8.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者把新闻本身处理得生动活泼,新鲜及时,与众不同,就能在与别家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优势。新闻要鲜活,首先体现在导语上;而导语要鲜活,则不得不在新闻由头上下工夫。那么,什么是新闻由头?一般认为,新闻由头,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它可以是最重要的事实,也可以是次重要的事实,还可以仅仅是新闻的来源,但必须是说明最新动态的事实。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以下针对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特点分而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导语的历史 综观世界新闻写作史,新闻导语和新闻导语理论的产生均源于美国。 最早,世界各国报纸上的新闻作品都是编年史式的,就是从新闻事实发生讲起,新闻事实结果作为新闻结尾,根本就没有新闻导语这一结构部分,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大不便。  相似文献   

11.
说长道短     
因情立体不拘一格《太原市蔬菜市场淡季不淡》(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新华社播发),是一篇在写法上富有创新特色的非事件性短新闻。它在结构上摆脱了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格式。可以说连严格意义上的导语都没有,题目兼作了消息的导语,也许这更适合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消息的第一段是一个长句:“太原市的家庭主妇们今年可错估了秋菜形势,七月底八月初她们就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日益增多,其中以消息体裁报道的非事件性新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非事件性新闻日渐增多与传播技术进步、媒体竞争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非事件性新闻有其特殊的魅力和传播价值,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需要。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多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也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新闻时效上看,具有报道时机的不确定性,在真实和可信度方面也具有…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一位著名记者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水平。那么,他往往就是没水平。”新闻是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今读者已不是坐在办公室一杯茶看半天式的阅读,新闻的指导与宣传,已经不是读者的首选,对新闻的多种选择已成为可能。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上厕所的报纸。可读是读者的第一选择,也是首要选择。能否在新闻竞争中留住读者,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就是在这百字左右的导语写作里。笔者粗浅规类目前不能…  相似文献   

14.
西方记者在写作非事件性新闻、人物新闻、迟到新闻和专稿等时,喜欢采用延缓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它不象概括性导语(直接性导语)那样开门见山地点明新闻作品的最主要思想和事实,而是迂回曲折、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吸引读者读下去. 延缓性导语,冲破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的老观念,在国外有多达4个、5个、甚至6个自然段的例子。延缓性导语,是新闻导语发展到新阶段的形式之一.第一代导语,强调新闻5个W俱全,被人称为“晒衣绳式”导语;第二代导语,强调突出最主要的W;目前的第三  相似文献   

15.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16.
非事件性新闻是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从体裁上说,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皆属此类。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但必须有合适的新闻由头,必须把握适当的报道时机。俗话说:馍不熟,气不圆。非事件性新闻与突发性事件新闻不一样,突发性事件新闻必须抢时效,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不一定要抢,有的甚至还要等一等,压一压,养一养,等事物…  相似文献   

17.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新闻的分类依据新闻的发生地区、新闻的性质、新闻的特点及新闻传播手段作出不同的区分。近年来理论界又提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概念,并且对“非事件性新闻”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新闻提出疑义。   本文所说的“现象新闻”亦是针对“事件性新闻”而言,它与“非事件性新闻”有相同之处,但又不是“非事件性新闻”的代名词。   所谓“非事件性新闻”的概念,按照理论界的界定,是指对许多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后的新闻,其特点是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而非具时性,内容上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例如目前我国报纸尤其是党报…  相似文献   

19.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  相似文献   

20.
新闻隐性失实指的就是有关从业人员的非主观故意,因为采访不够深入,相应的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真正了解作者的真实含义,进而将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个别事实提升到了一般性事实,进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事件消息的程度,导致出现了失实情况。因为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非主观性等特点,出现失实性的几率也就增大了,因此,一定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