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要提高言论稿的命中率,我认为出好标题很重要。一个好标题不仅能起到“点睛”作用,往往也能引起编辑同志的“偏爱”。近三年来,在我被刊用的言论稿中,许多标题都是一字未改。 一、善用新名词。1995年7月中旬,我从一份报纸上看到,江西九江县农村,一些种养能手被政府推上“讲台”或被农民请进家门传授各类科技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消息。于是,我就结合一些演员  相似文献   

2.
止庵 《中国编辑》2003,(4):68-69
前些天有位朋友事先划定了范围,要我开个书目。正好有编辑约稿,就把所写回信照样抄录了一份。开头一句原作“来信让我推荐几种与现实有些关系的书来读”,在报上发表出来,改为“非典时期我推荐几种与现实有些关系的书来读”,意思也就有所不同。这里不是斤斤计较,但我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来形容我是怎样“吃”上新闻这碗饭的,最恰当不过了。 1983年,我刚来部队时,整天泡在训练场擒拿格斗,我和“搭档”小王练的是“空手夺棍”。一次,在为上级领导表演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我一棍下去,小王躲闪不及,击中头部。被抢救后的小王没有留下后遗症,可中队指导员在众人面前总说:“你要把小王一棍子打死,非判刑不可。”我本来就为打伤小王感到不安,指导员的话使我更加恐惧。跟我一起入伍的老乡见我整天心情忧郁就出主意说:“你给报社写封信问问,训练中出现  相似文献   

4.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5.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图书馆改称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正式挂牌了。这座位于中国首都北京西郊的豪华建筑群,按照电影《南征北战》里老太太夸营长的说法,是“又进步啦!”读者朋友,你们知道这个中国第一馆里,有几份中国第一报《人民日报》么?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一份,只有一份!在中国,一个单位里,往往就订上几份甚至几十份这个执政党的机关报,而堂堂国图,却只有一份!一份!我如此强调这个“一份”,并非有责怪国图不突出政治、不重视宣传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材。回顾我的新闻路,还真是一步步被磨过来的。两年前,我们团创办了一份《铁骑月报》,虽然只是团办小报,各连队也都想在上面“露露脸儿”,纷纷挑选,“笔杆子”上阵。当时还是连队文书的我也加人了玩“本报讯”的行列。从此,原本就连新闻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的我算是给新闻“磨”上了。刚开始写稿,真不知从哪下手,那种感觉跟小学生初次写作文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写了不少,可一篇没中。不久,我被调到团报道组,为了来个“开门红”,我将一气写就的一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报告文学送到新闻干事手…  相似文献   

8.
从一份一份的报纸来看把新闻和宣传对立起来为什么是错误的,前面讲的是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看。现在再从一份一份的报纸,一个一个的广播节目来看看。有这样一种意见:新闻只应当报道事实,不应当说什么“话”,不应当进行什么宣传。否则,报道的面就会越来越窄,宣传的气味就会越来越浓。这个意见,我以为也有合理的因素。拿我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新闻干事。从入伍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对新闻报道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先从“萝卜条”、“豆腐块”写起,后来到政治处当了报道员,上军校时是学员队报道组组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抽到机关专门从事报道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关心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军报编辑老师的教导下,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被军报选为特约通讯员,深感“特约”二字之重要。一年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通联情况》这一学习阵地,了解了军报宣传动态,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一年来,我在军报上稿8篇,其中反映大连第2…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11.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2.
常言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殊不知也有例外.1987年元月份我在乡邮政所订报刊吋顺便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心想它全年订价只4元多钱,估计没啥看头;所以订它,不过换一换口味罢了。谁知刚阅过两期就喜爱了,越看越上劲,我被它深刻地吸引住了. “每月一评”的文章,是给初学者明确方向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爱她没商量     
我和《新闻与成才》的“姻缘”有点戏剧性。1990年春天,那时我还是个刚下连不久的“新兵蛋子”,在营部炊事班干一份苦差事──烧火。有一天,我在打扫一位已经转业的老班长的房间时,拣到1本无封面、无封底、无目录的旧杂志。当时随手一翻,如获至宝,揣入怀中。上班时蹲在烧火间细细品读,立即被她迷住了:“怎样把新闻写好?投稿注意些什么?”等等。我喜欢写新闻而又苦于无路可走,无人可问,无门可入,有她帮助,真是无助我也!我高兴地直咧嘴,激动地直拍大腿,可是炊事班长在上边却急得直跺脚。他用镐铲敲着锅喊:“加大点火!”我…  相似文献   

14.
风雨新闻路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这是我入伍走时那天日历上的一句话。四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也就成了我在新闻写作这块天地里苦苦跋涉的“座右铭”1990年11月份,从喀喇昆仑山执行施工任务回来,我被调到团报道组。攀回首,我走过的“爬格子”路和诸多同行一样,坎坷曲折,热嘲冷讽,泥牛入海的滋味饱尝不鲜,还有那些琐碎的公差勤务……。看到同居一室同志发表的作品,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难受。好几次,想甩手不干了,觉得不是那块泥巴,就上不了那面墙。可回头冷静一想,人世间的路本来就不平,不管你干什么,总是要经风风雨…  相似文献   

15.
安全发言术     
我在“盲肠与嘴巴”一文中,提到有一种“安全发言术”,有些朋友向我讨教,我对此术是外行,已将揣摩所得,写在下面。一、引经据典法:你若以为目的是“借以吓人”,就未免太肤浅了,妙处在于,万一有人未被吓倒,敢于和你辩难,自有马克思替你应战,你就可“金蝉脱壳”。二、灵活圆通法:无论什么话不要说得明确、肯定。多用“基本”、“大概”字眼。甚至说出“某人基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开鲁县麦新镇吴家堡小学吴永文:1985年年底,我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当接到第一期,我就被刊中栏目吸引住了,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小言论的写作”、“小说创作谈片”等栏目更是引人看。但美中不足的是当月不能见到贵刊。第1期我在二月二十六日才收到,现在已是三月八号了,可第2期仍是杳无音信。我多次跑到十多里外的镇邮局打听,都说还没到。为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18.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感谢我的家庭“编辑”@彭道…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在关注《新闻晚报》的改版。很早就想上海再有一份晚报来和新民唱对台戏。这倒不是说“新民”不好(新民也有改革,那是另外一个题目)。而是想如果竞争就在家门口,就会想方设法动脑筋,就有新的文化差位,我们读者就会有更好的报纸看。  相似文献   

20.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