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通讯》开辟《笔谈“新、深、活”》专栏,总结交流新闻写作经验,不仅对提高《新华日报》新闻写作质量有很大好处,对我们业余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下面我就今年三月间,与《新华日报》记者单永华合作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一颗种子》,谈点对“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3期《福建日报通讯》刊登了一条《来函更正》,这是湖南日报总编室写给福建日报总编室的。函中讲:“你室编印的1981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的《新闻界新闻》专栏中,介绍本报评定编辑、记者职称的简讯,有些事实不符,请予以更正。……。”《福建日报通讯》的编者在刊登这则《来函更正》时,加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阅读了“他是共产党员”的专栏文章,深感这个专栏为我们进行人物宣传提供了经验。精心选择人物“他是共产党员”专栏从今年1月1日起至6月底止,每天一篇,共刊登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物新闻181篇。这些稿件给人以新鲜感,很少有雷同之处,专栏的“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粗略统计,181篇稿件写了150多种不同的职业、  相似文献   

4.
仔细阅读了贵刊去年第11期刊登的通讯《女政工的理解》和作者附言,感到很吃惊,一篇更改性别和姓名的人物通讯,作者尚不知是否彻底违反了通讯写作的原则。郑理同志已做了两年通讯工作,不了解新闻真实性的含义,这是非常遗憾的。《新闻知识》自从1984年创刊后,几乎每期都谈到新闻要真实的道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要做到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合理想象”。尤其是人物通讯,是为群众树立学习榜样的,结果实际找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张走过30年风雨历程的省会城市晚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走在市场前头,《福州晚报》立足本土本色,做大做强本地新闻,紧跟时代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适时提出“言论提升新闻纸品质”的办报理念,推出“白马河畔”新闻言论专栏,并将其作为一个品牌栏目着力打造,该专栏定位为“贴近榕城实际、关注社会民生、评说热点话题”。一年多来,此专栏刊登时评言论百余篇,增强了报纸的影响力、吸引力。其言论专栏的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推出生动活泼的专栏去年年底,在商量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版面计划时,海外版领导说:“国内版有个《凡人新事》,我们能不能搞个《凡人凡事》?向海外读者介绍大陆上普通人的生活。”这话引起了第2版编辑们的共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2版为言论、专访版。每天除了刊登言论文章外,几乎总有一篇人物专访。但由于专访所登的人物,一般知名度较高,那些普普通通  相似文献   

7.
《四川日报》今年五、六月先后刊登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及其续篇《“济世观音”出世记》,引起了读者对农民企业家素质的热烈议论。该报举办的“‘济世观音’破产的思考”讨论专栏,前后共发表10期、30多篇评说“济世观音”破产的文章。经济界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要重视提高农民企业家的素质,“不能袖手一旁,任其在商品经济的大海洋中自生自灭”。这两篇通讯,在不久前浙江日报举办的一次新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们在《本县新闻》中开辟了“人物新闻”、“新闻故事”,“一信新闻”(听众来信表扬新人新事)等小专栏,做到每档《本县新闻》有一两篇“人物新闻”,让本乡本土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拨动听众的心弦,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农民群众反映较好。他们说:“本乡本土的新人新事,看得见,摸得着,有比头,实实在在,大家爱听。”  相似文献   

9.
本刊从本辑起设《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这个专栏是《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的继续,内容将扩大至编采各个方面,除一次采访外,一个版面的编排、一个专栏的设置、一篇评论的产生甚至一条标题的制作,凡有史料价值,有可供借鉴的编采经验,均在刊登之列。《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在广大新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下,刊出了一批文章,并已出版了一本单行本。我们希望《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为读者提供更多珍贵的新闻史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新华日报》三月二十二日二版《广阔天地》专栏,刊登了我县大公乡业余通讯员王竹森同志采写的小通讯《婆媳栽下“团结树”》,这篇报道选材是新鲜的,但事实上却有很大出入。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在宣传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层通讯员,善于采写人物通讯是一个看家本领。去年以来,我以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为素材,先后采写了5篇人物通讯,分别在10多家省、市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采用。成功的实践,使我从中悟出一些“门道”。 用真实道真情。写人物通讯,不论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其中一条最重要的必须通过深入采访,去发现先进人物内心世界中闪光的东西,去捕捉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细节,用真实道真情,以达到感人的效果。去年6月,我采写的《谱写人生的主旋律——记全国优秀教师赵云峰》通讯,其中第三部分有这样的一段叙述: 只有35岁的他,1990年9月,受尽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14.
蔡宇知 《当代传播》2005,(4):100-100
今年4月以来,《新疆日报》和《新疆法制报》对见义勇为的维吾尔青年艾尼·居买尔兄弟的事迹进行了强势、持续报道。两报刊发了近50篇消息、通讯、言论,推出了一个感动中国的英雄。仅笔者视野所及,除央视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外,竞相报道、转载的媒体有50余家。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等20余家网站更是对报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这一事实表明,在《新疆法制报》开设“影响力新闻”栏目半年中,影响力新闻已初步成为这张报纸的主打产品,并由此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我有这样的感觉,读《深情》犹如看电影中的一组分镜头,两位农村妇女在田野里“喷药”、“养蚕”的美好画面,清晰明快地浮现在眼前。我赞赏《深情》这篇人物通讯。短短三百八十字,就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领都体现了出来,如同上了一堂新闻业务“讲座”课。  相似文献   

16.
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推出了一个《众生相》专栏,迄今(3月25日)为止,已刊登了53篇。这个栏目刊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海外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一些海外读者说:“我们爱看《众生相》,从中了解到了大陆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人民中国》杂志一位编辑来电话说:“这里介绍的人物,面广,特点突出,很有价值。”他们还准备挑选一部分编一期特集。  相似文献   

17.
《北京历史上的今天》是北京日报新闻版上的一个专栏。自1981年8月1日创办,基本上每日一篇,每篇四五百字,至今已刊登一千七百余期,成为本报具有北京风味、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专栏。北京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又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辟《北京历史上的今天》专栏,就是企图从这座古城的取之不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周围总是存…  相似文献   

20.
邵薇 《军事记者》2005,(9):22-22
这篇现场短消息刊登在《解放军报》2004年11月9日一版“绿色快报短新闻竞赛”专栏。一望标题便知,它是一条纯新闻;仔细读完却想,也不完全是。它有新闻的纯粹,又兼具事实外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