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一位记者说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这些说法不一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一篇,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但“真事”缘何成假话? 主要是在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了毛病: 一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关系。从主观愿望出发,片面强调倾向性,甚至带着某种主观需要,去确定报道的主题。比如,有个记者春节回家过年,看到父老乡亲大年初一颐不  相似文献   

2.
张琳 《传媒观察》2013,(1):41-42
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其实。偶然也是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新闻梦寐以求的就是偶发的突然事件。可是,日常生活充满的是“经常”、“平常”,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眼”,即使有闪光的“偶然”.也会和我们擦肩而过。就做新闻而言,更要求记者寻找并挖掘平凡背后的不平凡,“经常”之中的“偶然”。特别是教育新闻,虽然关系民生.社会关注度高,但因为周期性强,每年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周而复始,难有新意,最易沦为“四季歌”。记者要做的正是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做到平中见奇,才会令新闻引人关注。本文以获2011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稿件《宿管阿姨800字致辞被掌声打断11次讲哭毕业生》为例,同时结合自己十多年来采写教育新闻的经历,谈谈新闻中的“偶然”。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4.
1月21日出版的《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的社会新闻,说连日来新街口中山南路常有一名怪癖的老头出没,60多岁,只要一见到女性就追上去,然后脱下自已的裤子,令广大女性深感尴尬和恶心,警方也对这个怪老头颇感头疼。接下来又详尽地报道了几次怪老头“见到女人就脱裤子”的场景……恕笔者直言,这篇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给读者的全部印象,只能说是“无聊”二字。之所以说“无聊”,首先是报道的新闻事件无聊。老汉街头见到女的就脱裤子,这也算是新闻?加之标题做得“原汁原味”,因而更显得无聊!其次是文字表达淋漓…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6.
敏感,在新闻职业中堪称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记者如果真正具备了职业敏感,而且保持不懈,就会成为一个高水平、高产量的记者。当强烈的新闻敏感同勤奋的敬业精神融于一体时,一个记者就会如虎添翼。 敏感使你出门“撞”上新闻 何谓敏感?从新闻定义上表述,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的特有素质,是记者对社会形势(问题)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客观现实新闻价值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  相似文献   

7.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8.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往往被称为“土记者”。“土记者”通常服务于一个单位,生活和工作圈子狭小,新闻素材相对就要少些。诚然,专职的记者、编辑不论是职业、阅历、技能等诸多方面皆优于“土记者”,但是,如果“土记者”能排除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就会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至少有两点:一是更熟悉本单位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国足协展开打击足坛假新闻行动。据报道,中国足协新闻办公室7月28日宣布,“足协”于26日对涉嫌在国奥队参加奥运会预选赛期间,报道舒畅和李蕾蕾欲退出国奥队假新闻的《无锡日报》、河南《大河报》等5家报社和记者,作出“停止报社和记者采访中国足协主办的所有比赛的资格”的决定。“足协”这一决定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足协”是否有权处罚新闻媒体和记者,“足协”的处罚决定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意人要有生意“眼”,能够看准市场行情,才可以大发利市;作新闻记者的也需要有新闻“眼”,能够发掘新闻,用以招徕读者。其实,叫它做新闻“眼”也好,新闻“鼻”也好,新闻“嗅觉”、新闻“敏感”也好,都说明一件事,即要求记者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驻外国记者,尤需有新闻“眼”。因为他寄居于人生地疏的国度,除语言的隔阂外,还有风俗、习惯的不同,要想把异国的事物写成文字吸引住本国的千百万读者,首先要很熟  相似文献   

11.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5.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16.
遥记在学校的时候,一位新闻前辈讲公开课,有一句话我始终不忘.他说:“记者谈新闻的作用,常用‘探寻事实真相’描述.但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些报道,就会警醒——事实不等于真相”.等到自己成为传媒人,这句话又隐隐浮现脑海.2009年,济南一媒体报道“七旬老人拾荒孝母”的新闻,大致是说一位外地到济南的七旬老人,靠拾荒养活自己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9.
地方报台的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能不能发现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记者在采访中付出的劳动程度如何,记者是不是既“身入”又“心入”了。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报道,有广泛的读者,记者采访的新闻题材,必须要有广泛性。几乎没有什么题材记者不可以采访。然而,我们有一些记者采访的路子却很窄。“窄”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采访活动不仅为一个地区的党委中心工作所局限,甚至为一个具体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所局限。到农村采访,只想到  相似文献   

20.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