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德育的特殊途径。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包括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不重视“育人”或根本不去研究怎样渗透德育,以为音乐教育归音乐教育,而德育是政工干部或班主任的事.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也使学校难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讨论一下音乐教育对德育的渗透,显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深刻、最直接、最易被接受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一、立足音乐课堂,结合音乐审美进行德育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教化功能,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德育的特殊途径。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包括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不重视“育人”或根本不去研究怎样渗透德育,以为音乐教育归音乐教育,而德育是政工干部或班主任的事,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影响了音乐教学的质量,也使学校难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讨论一下音乐教育对德育的渗透,显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思想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孔子是…  相似文献   

4.
音乐和音乐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的,而音乐教育与德育目标的一致性,为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的前提。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基地。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生动、具体、形象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马秋莲 《考试周刊》2015,(22):185-18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发展德育方面,音乐教育利用自身的艺术特征有力地促进德育更加全面地发展,它不但与德育相辅相戍,而且起着德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特殊途径。在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老师的《唱响国歌》一课中,他将音乐的教学目的和德育因素有效融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丰富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相似文献   

9.
曲东红 《甘肃教育》2014,(17):66-66
正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  相似文献   

10.
贺顺菊 《小学生》2010,(9):53-53
1音乐教学策略 1.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特殊途径。在北京八中特级音乐教师李存老师的《唱响国歌》一课中,他将音乐的教学目的和德育因素有效融合,在音乐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1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从古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国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乐记》中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古希腊的柏拉图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德国的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等,其表达的意旨无非是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却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以传统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过分强调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虽然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体现在审美上,应该体现出它艺术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用声音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人类社会从古迄今,都非常重視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祀,成于乐”(见《论语·泰伯》).司马迁在《乐书》中说:“祀非乐不行”,并且强调音乐和德育的紧密联系:“音正面行正”。作为美育重要内容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欣赏声音的节奏和旋律,去享受声音的悠扬与飘逸之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音乐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培养其高尚的志  相似文献   

15.
一、陶冶情操——音乐教育的德育与审美功能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的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已经走进了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先培养人。”音乐教育应是德育与美育并重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在乐声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声音艺术使儿童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情趣、娱乐中,使儿童在情趣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得以真善美的升华。一、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乐曲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它贯穿了中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而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具备美育的功能,已经广为人知了。而它同时具备德育功能,却往往被人忽视。在今天重视德育的形势下,音乐德育功能的提出及对其特征的探索,对于开拓德育领域,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曰:“乐也,通伦理者也”。“乐者,生之华也。”这些断语,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早已认识到了音乐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这是因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存在于人们的社  相似文献   

20.
音乐艺术鲜明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决定了音乐课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两千多年以前 ,孔子就提倡过音乐教育 ,认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人民音乐家贺绿汀指出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纵览初中音乐教材的全部内容 ,仔细品味每一首歌(乐)曲 ,无不体现良好的德育功能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爱国主义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一、三、五册的第一课都统一安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