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物权法中的添附制度作为取得所有权的方法,被普遍认为对增进财富、提高效率、促进物尽其用、减少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物权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破坏了《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公示原则以及物权法的立法目的。现有物权请求权并不能有效补正添附行为对物权造成的消极影响,故应对相关理论及适用规则予以甄别和补正,以体现对物权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2.
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 ,物权法中极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是否应该采纳是制定物权法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学者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 ,主张由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的理论予以反驳 ,从而得出物权行为无因性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法法典化进程中很重要的立法是物权法,物权法中极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物权行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是否应该采纳是制定物权法不中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学者反对物权行为无因性,主张由善意取得制度代替的理论予以反驳,从而得出物权行为无因笥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民法为维护市场交易的安全创设了物权公示制度,给人们提供消极信赖利益的保护。公信原则不仅保护消极信赖,而且保护积极信赖,并把对信赖利益的保护界定在善意的范围内。善意取得制度是运用公信原则保护信赖利益的具体法律形式。在不动产交易中,同样存在着需要法律保护的信赖利益,同样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法确立了物权变动的公示公信原则,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由传统理论中的动产物权扩及到不动产物权,符合繁荣市场交易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朱小平  徐成立 《时代教育》2007,(6Z):140-141
第三人保护问题是物权法中的重要范畴,其中涉及的规则主要有善意取得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以及公示公信原则等。在三者的取舍和相互协调方面,笔者主张抛弃德国法中的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核心,以完善后的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构建中国物权法中的第三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保护物权是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定分止争,创造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局面的必然要求。我国古代法通过对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建立了与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权保护制度。西方传统民法在发展中逐步建立了物权保护机制,尤其是德国民法典确立了"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奠定了整个大陆法系近代私法与近代物权法的基础。现在,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物权保护能力得到强化。但进一步充分发挥物的效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仍应充分吸取古今中外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完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的具体保护措施,科学构建现代物权保护制度,使物权的法律保护机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是民法中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重要制度,旨在保护期待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权利人基于其不动产物权取得的债权请求权的利益,是不动产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概念入手,阐述了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法律意义及性质,对<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内容进行评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物权变动中的公示公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公信作为当代物权变动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现代物权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权变动中公示公信制度的法律现状和问题之分析以及当代物权变动中公示公信制度立法模式之衡量 ,指出我国有关物权变动中公示公信制度立法所应采取的模式 ,以及采取该模式时所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以期有助于我国物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不动产法是我国未来物权法的重点,而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不动产法的核心之一.本文简要阐明了不动产对物权体系的决定作用,揭示了不动产法在物权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进而通过对物权法基本原则--物权公示原则目的、功能的分析,指出不动产物登记制度必然存在及必须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几点对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加以完善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物权公示原则(一)物权公示原则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这就是物权法公示原则的内涵。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  相似文献   

11.
善意取得制度,是各国民法物权法上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内容涉及民法财产所有权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动的安全的保护问题。传统民法理论认为该制度适用范围仅以动产为限,文章对此持相反观点,并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存在依据、必要性、适用范围阐述了对该制度的看法,指出不动产亦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将国家所有权纳入调整范畴,但实践中并未对其进行清晰的权能划定。从公权力介入市民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国家所有权具有部分私法性质,能够被纳入物权法。但国家所有权应当采大陆法系的双重结构模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种新型的不动产物权,它是专有权和共有权的总称。我国应加快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立法,并应采取“民法典 住宅法”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善意取得制度对从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来说是权利保护,对原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物上追及权来说则是限制。我国民事立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范不够系统、严密,只有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零散规定,并未涉及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从要件构成方面详细阐述了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和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15.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现代民法一项基本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 ,我国目前也出现了大量的区分所有住宅。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民法通则》并未对此作出规定。为了弥补我国民事立法的空缺 ,也为了统一调整区分所有法律关系 ,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特点、行使原则及立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优先权制度是我国立法史上一项崭新的制度.不动产优先权体现了现代民法的公平观念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原则,其特征决定了它在适用上的严格性.就合同法对不动产优先权的规定而言,尚存缺陷和不足,有待于司法解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建立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立法模式大致可采取民法模式,住宅法模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构设行之有效的高校房地产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在明晰高校房地产范围、理顺高校房地产权属的前提下,从而进行制度上的构建,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行之有效的高校房地产管理制度必须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进而实现高校房地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这是一部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这部法律被认为全面准确地体现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是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该文就这一法案颁布前后对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地位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公私财产权的保护是法学领域的永恒命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保障。我国现行刑法将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单列一章,其犯罪的同类客体或法益系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即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是,由于这一章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五花八门,并非所有的侵犯财产犯罪都侵犯了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笔者结合民法物权理论,在财产所有权的理论价值上重泼笔墨,通过实例论证了所有权理论作为侵犯财产型犯罪所危害法益的理论不足,进而提出以"控制权"来理解"所有权"的主张,以期得到法学界同仁的雅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