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题都城南庄     
崔护 《红领巾》2006,(11):29-29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释义:诗人崔护到城南游玩,走得又累又渴。这时候,他看见一个幽静(yōu jìn’)的农家小院。敲了许久的门,出来了一个姑娘,脸色可爱得就像旁边盛开的桃花。姑娘给崔护喝了些水,两人又说了会儿话,崔护才离开。第二年,崔护又来到了这个地方,却再也没有见着那位姑娘,只有那桃花还像去年一样,在春风里开得欢畅(huān chàn’)。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相似文献   

2.
人面桃花     
唐德宗时,举人崔护在长安考进士落第,仍留在京城,准备再考。第二年清明那天,他到城南郊外游春。不知不觉走远了,口渴起来,就走到一户农家讨水喝。自报姓名后,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把崔护让进庭院,随即放下茶几、座椅,端来一杯香茶,就默默退去了。崔护坐下,一边喝茶,一边随意察看庭院。见  相似文献   

3.
人面桃花     
“咚,咚咚,……”“有人在吗?”崔护轻轻敲着小扉,等待着里面的回音。“吱呀”一声门开了。一阵桃花香味扑鼻而来。“好一个漂亮的姑娘,在这满园桃花的小院中,我不是在做梦吧?”崔护想。  相似文献   

4.
人面桃花     
唐朝人崔护,年轻时赴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幸落第。清明节那天,他闷闷不乐,独自去城南郊外踏青。因酒后思茶,便向一户庄院扣门,不料开门的竟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少女问过情况,就端出一杯茶,还搬来一张椅子,自己却倚在桃树旁含情脉脉地注视崔护。崔护告别时,那少女送至门口,“如不胜情而入”。崔护对此念念不忘。第二年清明,他又去城南,想再见那少女,  相似文献   

5.
桃花六弄     
桃花是春天的信号。"桃红又见一年春","竹外桃花三两枝"——古人的诗句,早早就将桃花固定为春天的象征。南粤春来早。羊城的迎春花市,多桃花、兰花、金橘,广州人日常生活讲"意头",讨吉利,讲究个桃花满天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代多情的男子崔护,  相似文献   

6.
人面桃花     
唐人孟《本事诗·情感》记述了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唐朝时候,博陵人崔护曾于清明日独自一人到长安城南郊外去游玩,在村边一处人家,见有一女子独自倚着一枝小桃树伫立观望. 那女子瞩目流盼之间,似乎对面前的陌生男子,颇寄以意想.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崔护若有所念地又来到庄上寻访.只见大门扃闭,桃花盛开,却不见一个人影儿.失望之余,感慨系之,便命笔题写一绝于左扉之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  相似文献   

7.
话说桃花     
桃花,木本花卉,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桃花有果桃和花桃二说,前者在经济上有实用价值,后者在园艺上有观赏价值。桃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来经常出现以桃花为题材的戏曲、诗歌和传说故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白的《桃园春晓》。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本事诗》中的一则韵事:唐代有一名叫崔护的书生,清明踏青,方亩之地,桃花丛萃,寂若无人。崔护因口渴,扣门求饮,少女应声开门,给以杯茶。崔护饮后,辞谢而去。少女送行,临别依依。待到翌年清明,崔护再次来访,院舍依旧,而双门紧锁。书生惆怅之余,题写一诗:“去年…  相似文献   

8.
古诗中,乍看两诗惊人相似,细读却又耐人寻味。且择绝句两首:唐诗中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赵嘏的《江楼感旧》,对比说明。题都城南庄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江楼感旧 赵嘏  相似文献   

9.
读诗说故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Z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游城南诗》遇见“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间,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走在深圳, 有你我回忆的街头常常会想起张爱玲的这段话。我还没来得及见  相似文献   

11.
人面桃花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长莺飞,春意袭人.这样的好天气,自然适合出去游玩一番.崔护放下手中的书本,外出踏青. 春光明媚,轻风拂枝叶,崔护信步而走.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别样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描绘了一幅光润的面庞与娇红的桃花互相辉映的绝妙图画,美不胜收的桃园胜景和“桃花依旧在,独缺意中人”的感伤之情,令人读后柔肠百结,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李桂英 《宁夏教育》2013,(7):144-144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朝诗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今天,整理旧照片时,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这首诗。  相似文献   

14.
《美人何处》是—本散文集,书名来自崔护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15.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物象和寓意可以发生文化意象的转换。通过崔护和桃花姑娘的心理复原,可以穿越时空场景,加深理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人面桃花的爱情文化原型是:桃花物象+悲剧爱情寓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花已经脱离了一种简单的植物物象,而变成清骨、幽芳、弄妆、疏丽、严霜等代名词,赋予一种中国古典人文气质。在西周初年,桃花就被认为是带来婚姻爱情的"信物"。在现代,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了爱情的俘虏和悲剧残美。第二,"人面桃花"表达一面之缘竟成永别之意,寓意着男女之间错过了就将铸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悲剧。人们在具体物象中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这首诗寓意了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春游     
三月的山坡 ,桃花开得一片红艳艳的。春风姑娘穿着五彩的衣裙 ,飘进树林 ,兴奋地喊 :“春游去喽———”“等一等 ,我去———”一片桃花瓣从桃树上飘下来 ,随着春风姑娘踏上了新奇的旅程。一只大青蛙刚从泥洞里钻出来 ,正坐在湖边 ,边伸腿脚边揉眼睛。桃花瓣喊 :“朋友 ,睡醒了吗?别忘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呀。”大青蛙咧嘴笑了 ,扑通一声跳进水里 ,一会儿游自由泳 ,一会儿游蛙泳 ,水面上荡起一层层浪花。“嘻嘻!”桃花瓣开心地笑了。两只燕子停在绿绿的柳树枝上 ,它们在说悄悄话 :“这是主人家吗?怎么院子里没有了高高的天线架?”桃花瓣…  相似文献   

17.
品雨     
2月13日 雨 春雨是一个活泼的孩子。滴滴答答,他踏着脚步来了。大地听到春雨的脚步声,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春雨来到柳树家,柳树姑娘见雨孩子来了,便抽出新芽,梳理着自己蓬乱的头发;春雨又来到了桃树林,桃树上挂满一朵朵微笑着的桃花;春雨来到了梨树家,梨花穿上了雪自的迷你裙,来迎接他。  相似文献   

18.
桃花乱     
桃源只是村子,散落于漫野桃花之间,就像浅红的宣纸上滴落的几点淡墨.姑娘低首垂眉,羞立于一片桃红之间,人面红比桃花.其时,一翩翩少年手提长衫,与姑娘相视而笑.少年说,又一年了.姑娘说,又是一年.少年说,你一点儿没变.姑娘说,你也是.少年说,一会儿,我就得走.姑娘说,知道.姑娘淡绿色的罗衫在微风中轻轻飘舞,缤纷的花瓣很快迷住了她的眼睛.少年英俊魁梧,玉树临风.脸庞如同刀削,长衫好比旗帜.  相似文献   

19.
摹仿诗话趣     
摹仿诗是作者故意套用某一名诗来言情达意的一种表现形式。虽“换药不换汤”,但无论雅俗庄谐,都幽默有趣,甚至令人喷饭。摹仿诗古已有之。中唐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谓脍炙人口:“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顺治年间,江南巡按御史秦某执法甚  相似文献   

20.
很多文学作品都津津乐道于男女主人公的"一见钟情",比如张生之于莺莺,再如司马相如之于卓文君,还有诗人崔护再度来到都城南庄寻觅当日一见钟情的女子却空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这种极其浪漫的人生体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科学家从科学的层面上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