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伯冯夷是夏商西周时期居住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著名国族。冯夷本是远古时代用葫芦来泅渡黄河的古老国族。“冯”应是“倗”的假借字,古史所谓“冯河”本应书作“倗河”。因倗国的得名与河伯冯夷国族的名义密切相关,故商周金文中的倗国,实指河伯冯夷以及后来的倗姓赤狄国族。冯夷国族生活在以今山西垣曲诸冯山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在今山西垣曲的商城遗址,可能就是冯夷国族早期的都城。山西降县西周墓出土的“倗伯”鼎诸器,说明这里当是西周倗姓蒲国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西周格伯簋铭文中记载的“典”与《后汉书·刘虞传》中记载的“典当”,分别是迄今发现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典”与“典当”用语。一些学者认为,两则文献中的“典”与“典当”分别具有典卖与典当之义,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至今尚无学者对此问题作充分的论证,所提出的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作支撑。通过考察典制的发生学意义,并结合两则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其它史料作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两则文献记载的内容,均与典制无关,不能视为典制的早期运用。  相似文献   

3.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生●”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5.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班簋补释     
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铽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  相似文献   

7.
<正>【作品概况】《秦公簋铭》,秦公簋为春秋早期青铜盛酒器,作于秦景公时。1917年甘肃礼县出土。器高21.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腹径23厘米。盖54字,器身51字。器盖联铭合成一篇完整的祭祀文章,计105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观典赏析】秦国在周人的故土上发迹,直接继承了周文化。《秦公簋铭》书体有着浓厚的宗周色彩。风格规整谨严,疏密有致,静穆大方,表现出刚健雄劲的秦风,在秦代书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  相似文献   

8.
《训俭示康》篇有这样一段文字:“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课文对“鄙其小器”的注释是“孔子看不起他(管仲),批评他器量狭小”。这里“器量”是什么意思呢?查“器量”同“气量”(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再查“气量”词条,则有两个义项:其一,旧指才识和品德的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铸叔皮父簋铭文出发,首先论述了作为月名的一月和正月在甲骨文中的更替过程,再论证从西周之后,金文中没有以一月为月名者,由此证明铸叔皮父簋之“一月”在很多著录中旧释不确,当释作“二月”。并以此推断传世文献《逸周书》和《伪古文尚书》中出现的几个“一月”亦当释作“二月”。  相似文献   

10.
一、“毛宝放龟而得渡”。典出《搜神后记》(东晋陶潜撰?)。引文如下:豫州刺史毛宝威邾(zhū)城,有一军人于武昌市买一只白龟,放之江中,后军人因作战失败投江,为龟负载至岸而得生。二、“隋侯救蛇而获珠”。典出《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  相似文献   

11.
1.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2.仁人。典出《礼记·中庸》,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3.玉成。典出《西铭》(西晋张载撰),比喻为人成全好事。4.璧还。敬辞,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徐干之死,最早见于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可知徐干与陈琳、应场、刘桢都死于“昔年疾疫。”至于“昔年”究指何年,曹丕在文中未有明确交代。《文选》卷四十二载曹丕此书,题下李善注所引《典略》曾就这一问题作过说明,《典略》云:“初,徐干、刘桢、应王勿、阮瑀、陈琳、王粲等与吴质并见友于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之“生”字不需破读,本可解通,“生”字当解为生来,不必通“性”,且通假与否,句子意义没有实质差别。《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之“生”,指生畜,是“活”这个意义项语法化的结果,不必说“生”是“牲”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4.
清人张南庄的小说《何典》是大量使用上海方言俚语写成的作品。鲁迅《题记》中说:“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这两句话是对《何典》一书的很好概括。“谈鬼物正像人问”是评价其内容,写的是鬼,实际是写人世间的百态。“用新典一如古典”是说其写作方法,即大量用“典”,但是,他所用的是“新典”,不是“古典”。所谓“新典”就是民间流行的熟语。正如刘大白在他的《读(何典)》一文中说的,《何典》是“用小说体裁编纂成一部俚言土语的成语辞典”。对这样一部蕴涵丰富语言材料的作品进行研究,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说“青春”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青春”一词在这里指季节中的春季。典出汉代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17.
啄生有不少语法研究著作将《祖堂集》中的僧见雀儿啄生的生看作唐代新生后缀,何小宛(2009)认为这种说法不妥,指出啄生应是动宾结构,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该文认为啄生义为啄食虫儿,仍可商榷。我们认为啄生的生是指禅典中常用的术语生饭。  相似文献   

18.
唐宋诗词中常用“谢家”“谢女”“谢娘”之典,这些典故多指唐代诗人李德裕的妓女谢秋娘事,解作妓女义。李贺《恼公》:“春迟王子态,莺啭谢娘慵。”《牡丹种曲》:“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话。”朱敦儒《减字木兰花》:“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但并非所有的“谢家”“谢女”“谢娘”都指妓女谢秋娘事,还有其他用事,表其他意义。一、用谢安、谢玄家事,义指人有风度。《世说新  相似文献   

19.
弄璋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即圭璋,是古代朝聘、祭祀时所执的玉器。以“弄璋”称生男孩,祝他长大后为王侯执圭璧。  相似文献   

20.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在《书·舜典》中叫“元日”,在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在我国古代元旦一般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