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这里所说的三种"思维"即指教材思维、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其中教材思维是指教材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思维是指教师教学时对教材思维的理解和认识,学生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对教材思维或教师思维的理解与认识.章建跃博士提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是对教师思维的三层要求.教材思维是冰冷的,如果教师只做一个教书匠,不钻研教材,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硬生生地把冰冷的教材思维不加修饰直截了当地传给学生,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长期以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教材中的知识往往以静态且固化的形式呈现,学生感受不到动态的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符合儿童心理规律与年龄特点的教学意义上的再加工,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相似文献   

3.
人教A版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蕴含许多思想方法,教师要深度研究、开发和拓展教材,让教材“活”起来。在椭圆焦点弦长的教学中,尊重学生基础,遵循认知规律,创设适切情境,用“活”教材,让学生理解、感知数学本质,在活动体验中“悟”出数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呈现(Presentation)是JEFC教材所倡导的五个教学步骤中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感知和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那么在呈现环节中教师怎样才能同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使学生有效地感知、理解所呈现的内容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在JEFC教材教学、教研工作中的摸索,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认识,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里面不仅呈现了数学知识,还包含了众多的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这些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资源。而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更是如此,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均能在新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得以体现,得以追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以为数学教学也应重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用“文本”撑起数学学习的思维天空。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把教师禁锢在框里,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发展。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创造性合理使用教材。一、从静止到运动,促进数学思考受客观条件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过  相似文献   

7.
阅读材料是指在教材正文之后的数学小史料、小知识和数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这些材料主要是对教材中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的延伸拓宽和实际应用,以及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等。各种版本的教材均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北师大版教材(以下以此教材为例)通过“数学万花筒”、“数学阅读”、“你知道吗”等形式来呈现。这些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对学生理解数学,特别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各类阅读材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功能,并在教学中合理利用阅读材料,发挥其最大功效。下面就此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机械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思维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整合,使教材内容能顺着学生的需要合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材是教学的范例,又是训练的凭借,同时还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载体。但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只是把数学教材当成习题集,课尾供学生做课堂作业用,没能很好地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那么,怎样用足、用好、用活教材落实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主要是数学思维的教育,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内容、课型特点,谈谈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维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概念教学要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概念性的知识,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思维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的高度上来研究和处理教材,重视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学教材新体例,这是数学教材呈现方式与实际学与教的过程同步对接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学习材料能驱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积极反思,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开发、利用学习材料时应挖掘材料内涵并生动地呈现材料,使数学课堂更具智慧和乐趣。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育是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和思维素质的教育.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学生“会思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认识力.数学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供给学生感知的材料不够丰富;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应用题的答案惟一;应用题中包含的信息不多不少。如果教师长期迷信教材,照本宣科,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甚至影响其终身的发展。为此,我们从应用题的情节、内容、策略、导向出发进行了小学数学开放性应用题设计的研究。一、情节开放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原型。…  相似文献   

1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呈现的是“订牛奶”的数学问题情境,接着展现的是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的设计意图显而易见——倡导“算法多样化”。这样做,既尊重、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又呈现了不同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原生态思维。教师要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引导学生比较、感悟、提取有价值的计算方法,达到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它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 ,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 ,展开思维过程 ,教给思维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 ,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 ,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 ,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 ,借助直观形象 ,让学生充分感知 ,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 ,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 ,寻求…  相似文献   

17.
<正>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活动起着主导、调节和支配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有效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思维。将多媒体引入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生动鲜活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可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能有效丰富表象、激活思维及情感。运用直观教具,提供操作条  相似文献   

18.
呈现能力是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之一,它要求教师"在一种能使意思明了的情境中,清楚而自然地说出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感知和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是从感知、理解教材开始的.感知是指学生能够听清楚或把握所学语言材料的声音,或看清楚其书写形式;理解就是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情境,明白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从教材形态的数学到教育形态的数学,根本在于教师解读数学教材。教师教学前端解读教材,聚焦数学知识,从整体到局部理解把握知识体系、关系结构及数学知识本质;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厘清数学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及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聚焦数学思维,理解把握数学思维形式、方法以及发展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前端"三聚焦"解读教材,理解把握数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及本质,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数学思维,才能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和落实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每册书中都适当穿插“想一想”、“注意”、“探究活动”等栏目。如果教师受制于教材,没有对教材中的“想一想”加以合理的利用或处理,会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想一想”进行还原、解决、重新建构,让学生的现有经验与智慧相融合,从而使他们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发展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