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中国人物画遵循"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又吸收外来艺术的造型方法.水墨人物画造型是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形"与"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从根本上引导我们探索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意象法则.  相似文献   

2.
"形"与"神"是中国绘画造型理论中精髓,这就要求我们看清绘画的时代性,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理论思想,学习西方绘画技巧,并能够巧妙的运用在中国画里,使中国绘画"有形"、"有神",有我们传统特色,更加具备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4.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5.
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形”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国美术中的"形""神"观点从"形"、"神"、"形神结合"三个角度分析了现代标志设计.探析如何运用传统的"形""神"观点来设计现代标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索分析,在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适合的方法,使中国传统的"形""神"理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呈现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形"的表达尤为重要。"形"是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与舞台实践形成的,是通过严谨考究的训练来完成的,恰当准确的"形"会增进歌者与观众的交流,让声乐艺术表演更具有观赏性,也更有助于增加声乐作品的表现力。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神"不仅需要歌者良好的精神面貌作后盾,还需要歌者在平日里的生活阅历的积累作支持,歌者在演唱中通过"神"来向外散发神韵气质,"神"在歌唱中的表达是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关于"形"与"神"关系的论述早有人提及并不断在充实与讨论之中。然而,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不求形似"使古代画家在应有的造型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只有在对"形"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8.
吕凤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古代画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辩证地论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关键所在及实施步骤,并在“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古人把书法艺术中的"形"称为形质,"神"称为性情。具体一点说,"形"是指书法的外在形状,凡是纸上可见的东西,如点画用笔,字体间架,通篇章法与墨色等皆是。"神"是指书法的内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论扬州画派的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美学风格的角度,研究与总结了扬州画派在中国绘画发展中的艺术与美学地位,并提出了扬州画派的美学风格主要是艺术表现上的超逸性、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性、艺术情感上的深刻性和艺术品质上的市俗性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精神明结下的丰实硕果,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国粹。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独立的艺术性和独特的关学观及以意为先,以线造形,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以达作品气韵之生动的最高境界。民族性愈强,世界性欲强。  相似文献   

13.
形神是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其发展流变中,显示出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形神观念以及衍生的"形似"和"神似"的辩证运动,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特质。从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内涵而言,形神范畴体现了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的特殊品格。同时,我们亦可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寓意性。它要求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形态和神韵。通过写意画“写”的情感基础、写意画“意”的思维形态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画写意内核进行理论研究,企望厘清写意画精神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5.
"画"与"写",是两种绘画境界和形式语汇的融汇。从比较美学视域看,"画"与"写"折射的是中西绘画不同的形式语汇与艺术精神。"写"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体现了西方绘画的求真精神。二者互参互补,有助于当代画家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崇尚“天人合一”。历史上,中国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一向注重深入生活捕捉美,亲身体悟自然,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因而,我们需要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以发展和推动我们的美术创作。  相似文献   

17.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中国画要从传统开始是一个不争的学术事实,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中国画传统的内涵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正确的诠释传统是学习中国画的客观前提,传统是个宽泛而生生不息,有待完善和不断发展着的领域,而决非一成不变的巢臼。学习传统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形式构件,而是要把握传统的精神内核,领悟以“创新”为特质的传统精神,创新当跟随时代,并应时代需要革新绘画材料和技法。  相似文献   

1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20.
以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为代表的人物画画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融通中外推陈出新,在思想旨趣上别开生面卓尔不群,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物画的鼎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复杂的社会思潮、佛教文化的传入、多种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互通等原因有关。分析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特点和意义,对于当下中国画创作具有强烈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