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全面评述了李达《法理学大纲》一书。认为这部在中国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拓性作说明了法学与哲学的关系,评介了西方古希腊以来法理学的各人流派,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为引线,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创建的法制思想,即毛泽东同志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宝库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光博著《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出版。这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法学基本问题的一次可贵的尝试。它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观察和分析法学基本问题的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于各个具体法学问题的论述和研究的全过程。书中有研究法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否定了曾经有过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科学地坚持了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说明法在服务社会,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理运用到法学研究中而发展起来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为我们开展各部门法的研究提供了普遍指导。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走向市场,经济法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所在。要从整体的角度、对应于“非基本原理”的角度、具体内容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明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不是不讲结合实际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不是不讲“坚持”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要搞清楚解放思想是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所谓法学概论,顾名思义,是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概要论述,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为非法律专业的学员开设的。法学概论,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法学基础理论部分,在这部分里,概要地论述了法及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如法的本质、基本特征和渊源,法的产生及  相似文献   

7.
正林旭霞,1965年出生,福建长乐人,198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2007年6月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学科带头人。2011年受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法学会副会  相似文献   

8.
所谓法学概论,顾名思义,是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概要论述。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为非法律专业的学员开设的。法学概论,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法学基础理论部分,在这部分里,概要地论述了法及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如法的本质、基本特征和渊源,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制定和实施,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本部分将涉及一系列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对学习  相似文献   

9.
所谓法学概论,顾名思义,是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概要论述,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为非法律专业的学员开设的。 法学概论,通常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法学基础理论部分,在这部分里,概要地论述了法及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如法的本质、基本特征和渊源,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制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内容非常丰富,遵守法制,依法办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违法  相似文献   

11.
法理学的定位与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理学与法哲学和部门法哲学本是相通的,都是研究法的本体、本质、理念,解答"法的根本难题"的学问,不止阐释法是什么,更在于追究"应当是什么"和"为什么"。强调它们的区别是基于我国过去法理学和部门法学的理论基础薄弱而产生的中国独有的问题。法理学不要自命不凡,它不是部门法学之上的法学,倒应是源于其中和超然其外,为部门法学提供基本理论的支持,并曾担当为法学界披荆斩棘、遮风挡雨,进行法学启蒙等特殊任务。但部门法学也不要对它有过高的"实用化期待"。文章还略述了当前法理学面临的危机和法学家的政治与道德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2.
法理学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成文法的局限和不足,例如成文法的僵化、歧义、滞后或过于超前等问题。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司法活动也就不可能始终、同时也不应当始终沿着制定法、“应然法”或“官方法”所界定的逻辑行进。作为法律规范之一的程序法规范自然也逃脱不了一般法律的这一宿命。因此,司法实践中司法者合理地、必要地游离于某些不合时宜的程序性规范之外就成为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治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传统法理学研究问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法的一般性原理、概念、体系、法与社会关系等宏观问题的分析,其往往习惯于形而上的抽象化思考,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则以近乎傲慢的姿态而拒绝介入,其结果是我们的法理学在法律实践生活中的失语和没落。现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这个时代是法学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并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部门法在操作层面上给予具体的解决,同时更需要借鉴法理学的体系化、价值化思维给予直接的关注和指导,这是当代法理学应有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醉驾入刑的法理学角度的分析来回应对以上观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后现代法学的几个争议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法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实证法学、社会学法学三大流派之后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学思潮。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西方社会占得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还不足以终结以现代法学为标志的时代。后现代法学揭示出现代法学的弊端,启发我们客观审视现代法治的传统观念和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从而确立法治与德治同时并举的治国方略。虽然后现代法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但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其利弊,以期将后现代法学的智识资源转化为法治建设的积极动力。  相似文献   

16.
法理学应当既包括"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也包括"根据法律的一般理论"。当下中国的法理学、尤其是法理学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往往着重于前一部分,进而造成结构比例上的明显不协调;另外,当下中国法理学教材在方法论以及其他几个方面也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使当代中国法理学教材完成它的使命,就必须对法理学作一清楚地界定,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全面清整。  相似文献   

17.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从哲学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哲学根本规律入手,分析事物的矛盾,认清方法和特点,并且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江泽民同志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大部分人都把重点放在"大众化"上,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而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前只有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中面临的问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与法律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与其他法学门类相比较,法理学的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甚至更多地以相关法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料,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因此,法理学的意义主要在于开启心智、启蒙思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大部分人都把重点放在"大众化"上,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而不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前只有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中面临的问题,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