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报道,应追求贴近性。因此,记者在浩如烟海的经济生活中,要善于寻觅和选择那些读者最关心、最渴望、最感兴趣而又最贴近读者的经济题材和素材去采写,去报道。追求经济新闻的贴近性,就要推出在地域上与读者最贴近的经济新闻。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读者都对自已所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闻的读者为什么少,以至有些稿件连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不爱看?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新闻的社会性不强,吸引不住读者。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一般工作过程、做法、经验多,群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实少;领导部门的措施意见多,基层单位的群众活动少;微观的结论多,宏观的分析少;等等。将这种状况概括为一句话,即业务性强,社会性差。经济新闻缺乏社会性,并不是经济新闻固有的毛病。经济新闻虽然没有社会新闻那样容易吸引读者,但是也有它的优势,很多经济问题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已经是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近年来提出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命题.因为只有"三贴近",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失真,才能保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人在企业报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已近20年,既当过"寂寞"编辑,也干过经常"出头露面"的记者,但是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当中,既听说或碰到过别人"想当然",自己也有过"想当然",因而因为"想当然"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经过广泛的读者调查,潜心研究读者需求后,自2000年3月20日起开展了“鲜活新闻竞赛”活动。记者、编辑们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采写了大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报道,大大提高了党报新闻的鲜活性。事实证明,党报增强新闻改革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是完全能够让鲜活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的。潜心研究受众需求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读者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一是读者心理更加趋向务实,他们希望媒体提供更多富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报道;二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增强,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三是在生活多元化和…  相似文献   

5.
李敬波 《青年记者》2010,(10):56-56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清新活泼,能够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的眼球呢?我们常常说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经济新闻的重要创新就是贴近读者,向读者靠拢。  相似文献   

6.
结合生活日报的读者定位与办报风格,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回答一个问题:做怎样的经济新闻 生活日报的定位是贴近民众,经济新闻的核心价值理应是贴近.  相似文献   

7.
正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读来枯燥,没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而作为任何一张报纸,时政新闻的地位又十分重要,如何让时政新闻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思路更好地"入读者的眼,进读者的心",需要记者和编辑用心思考。《伊犁晚报》积极传播当地政府的声音,成为政府联系市民的重要纽带,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和固定读者群。该报致力让时政新闻贴近民生,达到民生意识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8.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清新活泼,能够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的眼球呢?我们常常说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经济新闻的重要创新就是贴近读者,向读者靠拢.  相似文献   

10.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读者对国际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党报国际新闻版作为主流媒体阵地,是读者了解世界的权威性窗口。新形势下,笔者以为,确立“关注风云世界、坚持以我为主”的编辑思想,不失为遵循“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提升党报国际新闻版宣传质量与实效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元娟 《青年记者》2007,(18):85-86
作为编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娱乐新闻,常常陷于两难的境地,刊登呢?不知是不是故意炒作,有些新闻甚至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不刊登呢?又怕漏掉了确有其事的爆炸性新闻,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3.
新闻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从而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因此,新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干预社会生活,正确引导舆情的作用,首先就要着眼受众,说到底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及时反映读者的喜怒哀乐,反映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即是说.作为从事新闻的记者编辑必须牢固树立“读者观”,才能使新闻拥有广大的受众市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新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编辑学与摄影学的原理有相通之处.新闻编辑思想,着重新闻编辑思想与新闻受众的需求,相当于摄影学的远景镜头;新闻报道方针,着重新闻报道方针与新闻受众的需求,相当于摄影学的全景镜头;新闻编辑策划,着重新闻编辑策划与新闻受众的需求,相当于摄影学的中景镜头;新闻编辑实务,着重新闻编辑实务与新闻受众的需求,相当于摄影学的特写镜头.四种镜头从四个方面阐述编辑与读者的互动关系.这四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记者、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受群众欢迎,但是,新闻是否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仍是一个问题。这里边涉及到新闻怎样贴近群众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经济新闻,由于自身的情况不同,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轻易吸引人的。有不少经济新闻也确实很不吸引人,读者对它们的关切度、关切面不大。怎样使经济新闻贴近群众,是改进经济报道,增强其活力的基本一环。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的关键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让它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的关键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让它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如果想获得读者的青睐,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就必须秉承着高度的职业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一手资料,新闻编辑就必须对新闻信息进行认真编辑,不断推陈出新,捉住读者的眼球,并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但在现实工作中,新闻编辑却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新闻缺乏真实性,新闻编辑工作缺少新闻价值,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就新闻编辑的职能,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市民化是都市媒体实践"三贴近"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面向市民的都市媒体,在宣传党的政策的同时,必须适应市民关注的不断变化.就时政新闻而言,进行什么样的深加工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市民口味儿,是摆在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让读者走近新闻河北邯郸晚报社孙玉娥邯郸晚报近两年来开设了每月一期的“读写沙龙”专版,让读者走近新闻,沟通了读者与编辑记者的情感,密切了报人与读者的联系,强化了编辑记者的精品意识,受到读者欢迎。版面、栏目办得怎样,文章写得如何,读者最有权利评判。报纸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