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美学思想在唐代彼此融合且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深刻影响了唐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文章就儒家、释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唐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解读唐代诗人的心态和唐诗辉煌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会合》是动荡时代与诗人纯正心灵的结晶,可以说,时代产生了《会合》,《会合》产生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会合》浸透着艾青美学原则的精粹,它以清纯而又明确的主题,写实且具现代的艺术手法,歌唱热血青年的可贵精神。《会合》,表明艾青诗歌创作的起点,远比同样从法国艺术的氛围中走出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雨巷诗人”戴望舒要高,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  相似文献   

4.
恢弘气势中的悲壮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诗中既能看到唐代诗人生活的外在时空的再现,又能看到唐代诗人内心世界的外现;唐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生活的外在时空不断出现共振与落差,使唐诗中呈现出在恢弘开拓中回荡着悲壮旋律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有唐一代,诗人如云,智慧之光,遍照大地,形成世界美学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它具有哲学思想的圆融性,美学范畴的阐释性,美学理论的创造性。它以文学美学为轴心,辐射到所有艺术领域,影响深广远大。研究唐代美学,必须掏出原汁原味,以科学方法透析,从逻辑推理的高度去把握个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忧患意识、爱国情思)的感悟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子怡  金韵洁 《海外英语》2023,(16):203-205+208
该文从意象、物我观两个美学角度,通过分析美国“深层意象”派代表诗人詹姆斯·赖特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关联,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家思想对于詹姆斯·赖特诗风造成的衍化与变异,以期为西方技巧与东方意境的巧妙结合提供新思路,引发读者思考西方诗歌中蕴含的中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莹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7-418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名篇。在这首诗中,完美的展现了诗人的美学思想,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丽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23-123,129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 Jewel Stair's Gric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符号论美学视角“抒情诗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诗人正在抒发着自己瞬间的情感与思绪”,“现在时态”文学语言的语言形式运用;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中,将其主客观化合论思想,从“诗”的创作论层面,提升为艺术本体认识的哲学美学原则。中国解放区著名剧作家、七月派诗人鲁煤文学语言的美学个性问题.可以参考上述美学理论开启相关的学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意象     
考点分析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人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用语言表情达意,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感之间的中介。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人杜运燮的诗歌艺术乃综合融化的艺术:一、从文学思潮看,杜诗致力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融化。二、从诗情元素看,诗人善于将智性与感性相融合。三、从美学范畴看,杜将彼此对立的审美形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四、从诗的格调说,杜善于把古典诗风、现代诗风、中国诗风、西洋诗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史中一位美学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美学研究称作美学散步,在自由自在的散步中,宗先生广涉艺术,凭借诗人自在的灵动体验和亲近艺术的本质和美的真谛,以有效的方式承传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诗性传统,为当代美学以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意义上说,可把山水诗分为壮美和柔美两大类。山水诗创作必然会掺入诗人的主观感情意识,这是在欣赏时应该把握和辩证对待的。作为生命个体,诗人对人生和宇宙之间的有限与无限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有着极敏感的觉察和体验。山水诗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重视作者个性和心灵的物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李贺和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的比较,发现二人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们的诗歌都崇尚“以丑为美”。他们的美学追求都与各自时代中西传统的美学观相悖。本文对他们美学追求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年代,诗人创作的坚持和创新。从多角度对诗人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论证,尤其对诗人的诗歌语言和诗歌取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研究。挖掘其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进一步对其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探究,使其诗歌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更清晰的展示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18.
王维、孟浩然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孟浩然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既有相似的精神和风貌,也有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对他们的诗歌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时代和个性对他们诗歌的影响,有助于对他们诗歌的深入研究,同时,从后人对他们的争论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流派和诗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他们的诗歌有着不同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的真情与诗人奋发向上的人格修养的复合,以情、思默契铸造诗的美学境界,这就是艾青情理合一的诗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