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用典情况,可以了解到王维诗歌所征引典故的来源,以此入手来察看他的知识构成,及其对王维思想的影响,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并总结王维诗歌用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当时人的立身行事,思想演变与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与安史之乱的紧密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王维陷于乱中的复杂情况,唐人对王维陷乱的态度,王维陷乱的历史背景及主客观因素,安史之乱后王维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风靡当代,留泽后世,在历史上曾受到较高的评价.但在解放后,对王维及其诗歌创作,却时有争论.论者对他的豪迈壮勇、慷慨悲歌的边塞诗;深情绵邈、真挚动人的抒情诗;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批判意义的诗章,都比较一致地给予肯定的评价,而对他的山水田园诗,由于评价的标准与角度不同,则产生了较大的歧异.其实,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采、独具风神,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分析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对正确评价王维,关系至为密切.本文拟对王维思想与创作的分期、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评价及独特风貌的成因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展开。对作家接受史研究中“一维历时结构”的简单化操作不仅难以取得王维研究的深入,也不利于提升接受史研究的学术品位。作家接受史研究的突破和走向深入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研究对象的研究模式。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应该以“王维现象”为基点,突出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予以分别考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作者重读王维并反思以往对王维的看法后的几点心得。一是认识到要从发展变化看王维的个性——他之向“佛”,有个渐变过程;二是认识到王维思想的复杂性,他并非纯佛,倒是一名合格儒生;三是认识到对王维诗风与禅味应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6.
王维隐逸思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诸家多从社会背景探究。本文从王维诗作、王维性情入手,论述王维隐逸思想的根本原因在创作主体本身,在王维性情。这才是王维隐逸思想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版陈铁民<王维集校注>附录五之<王维年谱>,据<王维生年新探>一文所系订的王维生卒年,均无以接受材料的检验,而使之成为了与史实不相符合的错误.本文对其所依据的材料及其这些错误的因由,进行了逐一考辨与检验,同时对流行于王维研究界的"兄生弟后"之现象进行了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盛唐时期集绘画、音乐、诗歌才能于一身的著名诗人,信仰是王维生命中的支点。它贯穿在王维生活中的各个阶段,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更散发于宛若天籁般的诗歌当中。本文首先从王维的生活和时代氛围追溯其信仰形成的原因;其次赏析王维诗歌中的禅理旨趣;最后分析王维的信仰对个人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艺术成就享有极高声誉的王维,在人格方面却常常遭到后人的批评和指责。是王维的人格本身如此,还是人们对王维人格认识的偏颇?本文将对王维人格被贬的三个原因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维生活在各种宗教盛行的唐代,佛教在当时尤其兴盛,王维的母亲也笃信佛教,这些都对王维的思想及创作产生了影响。后人对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进行解读,形成许多独到的看法,本文从知人论世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赠答诗与特定的对象相应,具有正式场合的社交应酬、精神世界的沟通共鸣和诗歌领域的交流切磋三种不同性质。通过赠答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官员、隐士、居士和诗人的不同身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在身份选择和认同上的困扰。赠答诗反映了王维性格中动和静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代"诗佛",王维山水诗创作可谓"地道的中国诗",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神韵与气象。王维山水诗的境界主要表现为天音禅趣与清静雅逸,神韵主要表现为随意适性与天然风流,气象则主要表现为宏衍博洽与收放自如,而这些正是"诗佛"的文学与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与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十分推崇王维的五言诗 ,尤其是意境深远的五律 ,高度评价他善于用常语俗字来凸现事物的面貌和精神。曹雪芹善以五律写景 ,正是受王维诗歌的影响。《红楼梦》中的不少诗句 ,即源自王维或受王维诗歌的启发 ,不仅在字面句式上有所承袭 ,而且在情趣意境方面酷肖王维。  相似文献   

14.
《辋川集》是王维与道友裴迪于天宝年间在辋川庄写下的唱和组诗,是其山水诗的巅峰之作。在辋川别业,诗人把山水景物作为描摹对象,于诗情画意中洗涤自己幽独空寂的心灵。20首绝句,即是诗人这一时期隐逸情趣的折射,更有一种佛家崇尚的顿悟机缘。  相似文献   

15.
王维中晚年诗歌计约220首,一直以来,学界多从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诗歌,认为其本质是"内佛外儒"。本文从文本出发,认为王维中晚期的诗歌体现出其对儒家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不同于借助佛家思想避难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且无论是"隐"还是"仕",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始终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用绘画领域李思训的北宗、王维的南宗,来对应诗歌领域写实派的杜甫、神韵派的王维,说明中国旧诗、画在正宗、正统批判标准上存在分歧。实际上,绘画的“南、北宗说”编排体系混乱,且“南、北宗说”主要是针对山水画,难以概括整个绘画领域的全貌,因而在推理上存在以偏概全的漏洞。对于中国旧诗而言,钱钟书赞同“神韵无处不在”之说,那么杜诗也就成了最富神韵的典范,就不能与王诗的神韵构成对立。中国诗坛的头把交椅虽然不是王维,但广义上的神韵派却堪称中国旧诗的正统。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重点不在于探讨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禅学思想,而是想结合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其诗中所抒发的个人情怀,来阐析其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生活模式,从而论证田园生活是其认知体系之"体",而山水诗则为其情绪世界之"用"。该文试图越过以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禅学思想为主的思维定势,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其他较为直白的"心录"式诗歌的比较论析,最终得出这两类诗歌都体现出作者在理想和现实背离下形成的自我分裂情结之结论。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思想与佛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突出表现在其诗中“空”字出现频率颇高。文章以王维的“空”字诗为例,结合“空”在佛禅思想中的内涵,综合分析王维诗中佛禅思想的成因及王维诗禅交融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利用此理论分析唐诗仍有很大的空间。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为最。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及英译文进行分析,可以为解读王维诗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王维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王维描述成一个佛教徒,一个隐士,一个田园山水诗人,并习惯于对王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以及王维同陶渊明,谢灵运等田无山水诗人的传承关系作分析,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但以偏概全,据统计,王维存诗四百多首,田园山水诗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王维诗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涵的情感也相当复杂,故“佛教徒、隐士,田园山水诗人”还无法概括王维一生及其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而从王维与阮籍的关系角度入手可以破解王维研究中的许多迷茫和王维自身及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态,从而揭示王维的“生命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