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暴力"现象的战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梅 《今传媒》2009,(12):118-119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  相似文献   

2.
网络双刃剑     
2007年12月27日,一位13岁小姑娘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谁也不曾料到,“很黄很暴力”这五个字在这之后的短短十几天,竟成为网络的第一流行语,有关这个女孩的视频、漫画、帖子、打油诗甚至诅咒泛滥成灾;更有人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获得的奖励一一贴出来,甚至精确到她出生在哪家医院。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2009,(12):27-27
如果说2008年“很黄、很暴力”“叉腰肌”“做俯卧撑”“打酱油”“范跑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觉得苦涩的话,那么2009年创造了高点击率的网络名词则让人觉得沉重。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一位影评人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A History of Violence(暴力史)”应该正名为“A llisIory of America(美国史)”。这似乎是一种过度引申的解读方式,因为其实何止美国的历史是“暴力史”,远在人类诞生前暴力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6.
七月热帖     
“很好很强大”、“很黄很暴力”在网上使用得很多很频繁。我干脆也创造一个“很贱很无耻”,用在“记者无疆界”组织身上很好很合适。这个组织为什么很贱呢?因为它为了钱不要脸。喜欢金钱没错,迷恋金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了金钱丧失理智和道德就很贱了。那它又无耻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变幻无穷的招术,它吸引了善良人们的注意和金钱,还能使人相信他的标靶是所有的“强权”。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你可以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男是女还是一条狗。”现如今,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狗也将无所遁形。“打虎派”第一时间将年画照片粘贴上网,引发“华南虎事件”的舆论逆转;因出轨而引发妻子自杀,负心男子遭到百万陌生人唾弃;一句“很黄很暴力”,让13岁的中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人肉搜索的一次次出动,在搅动网络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事人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两所高校学生活动的特写,写得短小活泼,很有特色。“我也是一片树叶”,看这题目就感到新鲜,引起阅读的欲望。我猜想,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实践这类报道改革的探索吧。  相似文献   

9.
孙成民 《青年记者》2016,(35):36-37
2010年《农村大众》创刊60周年时,出了本报的新闻作品集,以示纪念.笔者翻看早期《农村大众》上刊登的新闻,发现基本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写作的.1953年9月1日该报一版上的一篇稿件,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篇稿件的肩题是“认真贯彻护牛政策团结生产”,主题是“东房上村全部牲畜早下湖耕地”,报道的是苍山县二区东房上村早下手全力进行秋耕的事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粮食生产是全国的头等大事;而当时用作耕地的牲畜(牛驴骡)很缺乏,保护好作为耕地主力的牛,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耕种,是粮食生产的头等大事.所以,这篇报道选择的是当时的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0.
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轶玫 《视听界》2009,(4):116-116
前些天接受某报记者专访时,她问到“如果将来只有一种媒体存在,那将是什么媒体”?我毫不迟疑地说:“融媒体!”女记者认为我的话很雷人,说是怕通过不了领导的审查,尽管她个人已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越来越支持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1.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2.
舒时  张敏 《网络传播》2008,(3):62-63
被网友们评为2008年度网络第一流行语的“很黄很暴力”,居然一语成谶。随着,香港艺人陈冠希的“艳照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事件的恶化,香港社会乃至全球华人圈的关注也在升温。从明星的道德举止到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及互联网的利弊等方方面面,均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3月28日,广州某体育类报纸上,有一篇名为《甲A12老板奉命“三陪”》的文章,而该报头条赫然为《调查“望加锡惨案”》。笔者一瞥之下大骇!难道中国足坛果真已充斥“暴力”与“色情”?况且如今严打之声此起彼伏,甲A老板怎敢“三陪”,而又何来“奉命”之说?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很黄很暴力”到“艳照门”、“范跑跑”等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每一个事件几乎都以一个或真或假、或实或虚的争议话题为由头,先是在网络上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5.
刘云 《声屏世界》2008,(2):69-69
近日,《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报道中,一名13岁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上网查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随后网上出现大量讨论帖,甚至把这名13岁的女孩恶搞成色情漫画、打油诗等等,成为年初网络文化一大奇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6.
从2006年初开始,中国网络暴力事件愈演愈烈。“虐猫事件”、“铜须事件”、“韩白PK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辽宁女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媒体将那些在网络上发布极端言论、发泄暴力情绪,并直接影响到事件当事人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刊去年第九期发表《“黄”祸》一文后,收到一些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现发表两篇,供探讨。查禁淫秽书刊象一股狂风,似乎已经过去了.在一次会议用餐上,我们这一群中年新闻工作者聊起了这件事,有一位参加禁"黄"的  相似文献   

18.
张华 《网络传播》2008,(3):38-39
2007年12月27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出现了北京一名13岁在校女生张殊凡接受采访的镜头。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张殊凡的外貌和真实姓名均在新闻中公开。  相似文献   

19.
制作新闻标题活用成语,能增辉添色。这是我在编辑通讯《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孤掌一鸣惊世界———牛贵平奥运会夺魁前后》刊发在黔西南报三版头条,它报道的是:第8届国际残疾人奥运会上,望谟县牛贵平靠残存的一只手,居然在男子A8级400米自由泳中,冲破世界纪录登上冠军宝座,为国争光。这“夹皮沟”里的“小字辈”爆出了震惊中外的新闻,可谓一鸣惊人。收到作者杨建华同志的来稿———《浪里白条今安在盘江汉城泳馆中》(《孤掌一鸣惊世界》的前身),我认为是篇好新闻,但标题要进一…  相似文献   

20.
贺龙元帅留有两篇重要回忆录.一篇是《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文中谈道:“部队从堰垭出发,向咸丰的黑洞进军.这一带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封建迷信的风气严重地统治着这一片贫瘠、偏僻的山岳地带.这里到处都有所谓神兵(类似红枪会),是有名的神兵窝.”“这里的神兵头目有王锡九、庹万鹏、李大菩萨、马元帅、铁拐李等等,名目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