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德育理论和德育实际结合的指导思想,走出误区,从传统德育文化、中国现代德育文化和西方德育文化中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德育文化资源,探索一条既能学习西方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2.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单向说教式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它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软与缺失,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正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滞后与被动的主体反映。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观念偏差和误区使得德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实效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误区一:把学校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着对“人”的曲解和德育过程中以传统的“三要素”作为德育实践的误区,从而影响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作者认为,有必要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和践行其教育理念,提出了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德育环境资源为客体的德育过程“两要素”观点,以此形成完整的主客体关系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吴美华 《广西教育》2007,(11B):8-8,13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影响,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出现了以下误区:一是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和社会阅历水平,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二是忽视学生对道德要求的吸收同化过程,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  相似文献   

5.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6.
对话式高校德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高校德育中既有“对话”,也有“独白”,但更多的是“独白”,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现代社会大学生自主性不断加强,他们渴望与老师交流。对话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的缺失,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德育的“对话”决不是我们平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误区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诸误区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功效低下,难于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主体转化。囿于知识论哲学框架,执迷于确定性知识追求、忽略意义的思考是德育步入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进而陷于知识世界,不考虑学生在道德规范接受活动中预存的主体前提,使学校德育成了“无人的德育”;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则是步入误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一向有重视德育的传统,然而德育却始终难以走出知行脱节的误区,许多地方的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尤其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学生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展,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在德育过程中,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德育这壶水自然难以烧开。此外,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10.
在新形势下,德育在学校工作中难以像其他学科一样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愿花高价“买”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而把“免费”奉送的德育拒之门外。德育缺乏吸引力,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问题的症结何在?有人认为是由于现行的德育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学生实际;有人认为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当;也有人认为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的必然结果。总之,学校德育诸方面的误区,使德育失去了应有的信度和效度,这一点已得到大家的共识。如何改变目前学校德育的窘境,辨析德育丧失吸引力的原因,探索提高德育吸引力的措施,是深化德育改革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谨就上述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有效性缺乏是制约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其成因既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有重“技”轻“德”的观念误区以及德育主体自身的问题.要增强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就必须针对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实施明确目标、完善课程模式、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德育活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应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从中得到亲身的体验,把这种体验内化并升华为自我的道德准则。德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笔者曾经对高中毕业生作过一次调查:“你认为高中阶…  相似文献   

13.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宜宾县柏溪小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近年来,学校根据县教育局“德育三化”模式的基本内涵,结合县城小学及学生的具体实际,以“阳光教育”为办学理念,改革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创新性地提出了“阳光德育·家校共育”月主题“123”活动(即一月一主题,一主题两目标,  相似文献   

15.
“德育首位”的认识误区《德育首位的认识误区》(《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李玉琛文)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学校里,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勿庸怀疑的。但如何把德育放在首位,既有不同的理解,又有种种错误的认识,故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各种误区。误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是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法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德育改革中,我们必须将德育目标层次化与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目标层次化结合起来,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加强个性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带来了诸多桃战,实现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德育的目标转换--从“天上”回到“人间”。这并非放弃“天上”的德育理想,而是要在完成低层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的目标前进。要优化教育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使德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二、高校德育方法的转换--从“灌输”走向“对话”。传统的德育往往将学生作为“美德之袋”进行德育的注入,这种方法依靠权力和权威,居高临下,不允许学生选择和怀疑,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平等与对…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已明确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而“育人”的核心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据笔者多年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如今学校的德育内容普遍偏重于学习社会规则与认识社会,德育工作只满足于社会的需要,大多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和个人利益,德育内容空泛,手段单一.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导致传统的道德教育难以被学生接受,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就不尽人意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千万不可采取过激行为,要根据其心理活动规律,将心理疏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将学生逐步引向德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因此,要想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涉及的德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选准最佳德育渗透点,方可实施有效的德育.要做到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实事求是.即根据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具体德育要求,选择和确定德育的渗透点,做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像沙子里滴水,让它自然地渗透进去一样.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讲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人,比欧洲数学家计算到这样的结果早一千一百多年.教师把展示中华数学成就作为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文明史教育,激发了学生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其次,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渗透点才能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学生常犯见“多”就“加”的毛病;教学时,教师突出讲解“多”字的两重性(有时用加法算,有的时侯却用减法算)作为德育的渗透点,使学生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在感性认识上逐步形成用“一分为二”观点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成都某名牌大学大四学生的烤活狗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善良的人们发出了“青年人,你怎么这样残忍”的责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当然,笔者不是否定我们过去德育的内容、形式、手段以及已获成果,更不是小题大作和哗众取宠,而是旨在呼吁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德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走出德育的误区,让我们的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塑造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栋梁。笔者认为,当前德育存在着“四多四少”的倾向,在德育手段上,“口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