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白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诗人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李白的运行,还是从他的诗歌来看,只本着科学的态度,都会看到李白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诗人,并不逊于杜甫。特别是他在作为唐朝历史关键时刻的安史之乱中的表现,更是明证。对人们认为其消极的一些东西,更庆这现象看到诗人的爱国本质。  相似文献   

2.
据说伟大的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壁上崔颢的诗《黄鹤楼》时,很是欣赏,或许是他同诗人崔颢达到高度共鸣的缘故,高傲的李白认为有了这样完美的诗句,自己再写也是多余,也就放弃了写诗的念头。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白在诗歌方面造诣较深,不愿再浪费过多的笔墨,更不愿去生产文化“垃圾”,李白的这种精神真是可嘉,我每每想起这个典故时,从心  相似文献   

3.
李白不仅作为一名诗人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身上被后世所赋予的神话传说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李白形象。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一形象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和加工,更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约翰·斯科特等18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诗人,以及盖伊·加夫利尔·凯等20世纪西方小说家笔下的李白形象。李白时而是个中国的好官,时而是个放荡形骸的艺术家,时而又是位东方的智慧哲人。在李白形象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文学想象的魅力和文化利用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的写照,李白诗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使用次数之多,别的诗人无法相比.作者认为“风”从很多的方面体现了李白的个性和政治抱负,形成了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七个不同的方面对李白的一些名篇中“风”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静 《小学语文》2007,(3):58-59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人群像中,说李白是最耀眼、最闪亮的那一颗一点都不为过。刚刚故去的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他的《诗人李白》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评价:“李白在一切诗人中,无疑的乃是一个突出的人物。”他那高自标置的人格与诗格,不但成就了李白在诗史上的千古盛名,更引后世无数的诗人为之折腰;他那飘逸洒脱的风神,至今仍让人心向往之。这种风神存在于李白的每一首诗歌中,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章随笔,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抒怀。不妨从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所选的几首诗歌中来领略一下诗人李白的风采,与他作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他的诗歌表现了他一生怀才不遇、与黑暗现实和权贵格格不入的悲情浪漫主义精神。本文试从李白的悲剧人生和浪漫人格,及其诗歌中表现出的失意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示李白诗歌的悲情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 ,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 ,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 ,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 ,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参与政治 ,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李白看作是豪放诗人的代表,认为豪放是其诗歌的主导风格。其实,李白是痛苦的诗人。忧郁、软弱是他性格中的主导方面,悲怆是他诗歌的主导风格。豪爽旷达是李白个性中的非主导方面,豪放是其诗歌的次要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人称“诗仙”李白的鼻子有点高 ,两眼深凹 ,炯炯有神 ,有点像外国人。有人认为李白可能是犹太人的后裔。他自称是“陇西布衣” ,即西北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李白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一是好饮酒 ,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在饮酒后醉态中创作的。二是为人心高气傲 ,不论你做多大的官 ,他都敢瞧你不起。李白是个天才人物 ,才华横溢 ,他 1 0岁时就熟读了中国的古籍 ,他喜好剑术 ,爱打抱不平 ,从小很有抱负 ,对钱财并不看重 ,还乐于向贫苦的人施舍。唐朝天宝年间 (公元71 3年 ) ,李白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 ,遇到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  相似文献   

10.
冯霞 《林区教学》2008,(11):29-30
首先从盛唐的社会环境写起,因为一个诗人的成功与否总是和他的生活环境与他的处事态度分不开的,接下来写他的志向抱负、天赋以及他"将复古道、舍我其谁",要革新唐代诗风的决心。这些就是李白乐府诗成就的前提。从五个方面介绍李白乐府诗的艺术成就,意在说明李白的乐府诗是艺术成就极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在山西的诗作,有对山川形胜进行的实际考察,有与友人交往、相互酬唱的应答之作,有日常抒怀中作为明遗民的黍离之悲。诗作内容源于顾炎武对遗民身份的坚持,也源于其经世致用学术理念的实地考察,同时受到清初山西的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湘军理学家罗泽南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戎前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1824年,是罗泽南的少年时代,是他求学的阶段;第二个时期,从1825年到1835年,是罗泽南的青年时代,是他授徒谋生与继续求学的阶段;第三个时期,从1836年到1851年,是罗泽南的中年时代,是他独立治学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杜甫客居陇右期间,思想意识发生新变。诗人的目光从社会的理性转向个人的情感层面,情绪由慷慨激昂转向苦闷低沉,态度从积极进取转向冷静省思。对理想的理性审视,引发了对君臣观念的深省;对归隐的认真思考,表现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同时在诗歌创作上,更倾力于诗歌表现形式的探索,并由此带来审美情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罗尔斯以“无知之幕”的设计框架和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正义原则。但是,他的“无知之幕”的设计是虚幻无力的,他的天赋资质的社会性规定是错误的,其论证过程也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脱节。他的理论前提决定了他的正义理论的非历史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在夏丏尊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话体”散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特色。“对话体”现象体现了夏丏尊散文写作的“客观性”倾向。这种倾向既体现在它的散文作品中,也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有所阐述。而这种“客观性”则从根本上来源于他的教师身份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夏丐尊为数不多的散文中,“对话体”散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并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特色。“对话体”,现象体现了夏丐尊散文写作的“客观性”倾向。这种倾向既体现在它的散文作品中,也在他的文学批评中有所阐述。而这种“客观性”则从根本上来源于他的教师身份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一代社会活动家陈嘉庚,以其侨居海外心系祖国之志,更由他操盘实业洗练的劳动经济观念、爱乡情怀对国内外教育情况之洞察,以及其爱民与民、爱国兴国的强烈责任认知,奠定了其倾资兴学的坚实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一代伟人陈嘉庚先生的教育壮举。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语言和手段,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显现出一种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民间的生活情调。本文试从沈从文作品中所运用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的表现手法和对风俗、风物的描写方面论述他作品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9.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0.
昌耀是一位从西部高原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当代大诗人,他用一系列颂扬西部高原的诗歌堆垒了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用自己痛苦的人生经历与悲辛的生命体验化育了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他将生命之血注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得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他诗歌中独特的多重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