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脚印     
在一个快乐的日子,亚伯,拉罕的父亲把新妻子带来了,妻子名叫萨拉·布什·林肯。亚伯拉罕和南希都很喜欢这位快乐的、和蔼的继母。继母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带来了,他们名叫约翰、萨拉和玛提达。现在有了五个孩子,家里充满了生气。萨拉·林肯是一位忙碌的母亲。她总是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炉子上烧着热腾腾的饭菜。她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不时为他们的一些趣事而发笑。  相似文献   

2.
脚印     
在一个快乐的日子,亚伯啦罕的父亲把新妻子带来了,妻子名叫萨拉·布什·林肯。亚伯拉罕和南希都很喜欢这位快乐的、和蔼的继母。继母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带来了,他们名叫约翰、萨拉和玛提达。  相似文献   

3.
1994年12月10日,以文部省为主实施的家庭教育国际比较调查结果表明:日本的父亲与欧美各国相比,在养育孩子、进行品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小,倾听孩子诉说烦恼的父亲在四人中只有一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满意度低于国际比较中的其他国家。文部省还说:“由于父亲为工作所累,承担养育孩子重任的母亲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所以有必要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专家们 认为,那些宁愿在家里照看孩子 的父亲要比一般的母亲在教育孩 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而一位 母亲下班回家后总是对孩子的生 活更感兴趣。 几位如今已小有名气的成功 者谈起父亲对他们的影响如是说 阿兰·科·辛普森(连续三叉任美国参议员,现在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学院工作。) 在科迪中学,因为我不参与任何事情,大家都叫我阿利比· 阿尔。 18岁时,我用一支 0· 22 口径的步枪向邮筒射击被判刑两年。为此母亲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弟弟彼得也郁郁寡欢,爸爸什么话也没说。终于,六周后的一个晚上,正当我…  相似文献   

5.
每个丈夫都应该明白,妻子孕育的小生命是从自己身上获得的,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早在18世纪,美国医生威廉·巴肯就写道:“父亲对孩子的幸福和母亲负有同样的责任,对有关增进身心健康的每件事情都应出力。”他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每个做丈夫、做父亲的男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父亲节     
6月的第3个星期日父亲节发源于美国1909年,华盛顿的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庆祝活动,同时,她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就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她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该协会很快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顺利通过1910年6月,人们便在此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戴红玫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开始时父亲节的日期各不…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枷锁     
1885年冬日的一个午后,天阴沉沉的。坐落在伦敦肯辛顿区的沃特金公馆显得很幽暗。9岁的菲利普·凯里一瘸一拐地在房间里转悠,等待着外出散步的母亲回来。他全然不知,神情恍惚的母亲已随六个月前病逝的父亲而去,把他孤单地留在了这条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菲利普由威廉伯父领着,来到了距伦敦六十英里的布莱克斯泰勒。威廉·凯里先生是一个教区牧师,他年逾半百,膝下无子,过惯了太平日子,对侄儿的到来不胜厌烦,只有路易莎伯母还对这个孤苦无依的跛足孩子疼爱有加。菲利普过惯了孤独无伴的独子生活,但对伯父家千篇一律的牧师…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随即组建起“国际反恐怖联盟”,向恐怖组织发起大规模打击行动。反恐行动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另外,9·11事件也迫使美国对其外交政策做出一定的反思和调整,与国际社  相似文献   

9.
女性,是按照小女孩——大姑娘——妻子——母亲这一顺序成长起来的。一位女性在心理未成熟的情况下做了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未成熟的母亲不知怎样来养育孩子,她往往像饲养宠物一样,给孩子穿上华丽的衣服,烫起他的头发,牵着他让他不离左右。正彦就是一个被未成熟的母亲当作宠物来养育的男孩子。 正彦性格开朗,但他与男孩子们交往却很困难,表现很俗,被他们戏称为“娘娘腔”。正彦与女孩子们相处倒很融洽,这是由于正彦的母亲将他从小就当成女孩子来养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三个孩子正边跳边大声尖叫“毒蜘蛛!毒蜘蛛!”一只小蜘蛛在墙上爬行,他们不停地拍打,用除臭剂喷射。爸爸是家里公认的杀虫手,面对这只虫子,他脱下鞋子,向它拍去,血肉横飞。大儿说:“做得好,爸爸!”二儿说:“它真的死了吗?”女儿说:“你不应该杀死上帝创造的任何一个生命。”妈妈说:“看你都做了什么!看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爸爸说:“哦,是乱七八糟,那是你该管的事。”一只小虫被打死,为什么每个人的反应却是这样不同?《按照天性养育孩子》这本书告诉我说,那是因为他们是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多年前当我读到《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美·查尔…  相似文献   

11.
旧式父亲在孩子将出生时,焦急地踱方步,关心的首先是生男还是生女,以了解传续香火的重任是否完成。然后是“养不教父之过”,板起脸做一家之主。新式父亲在妻子怀孕时参与产前检查,生产时握着妻子的手,或许还亲手接出自己的孩子,然后喂奶、換尿布、洗澡、唱歌、做游戏,和孩子妈同是一家之主。现实生活中,父亲们又是怎样的呢? 孩子说:“父亲像冰箱里的灯光,每  相似文献   

12.
由于父亲、母亲参与孩子游戏的类型不同,父亲、母亲提供给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同,父亲、母亲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不同,父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小不同,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参与亲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发现,可以提高孩子玩游戏的兴趣,促进他们良好情感情绪体验,为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亲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多与孩子接触,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4.
关于父亲节     
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的乔·都德夫人第一个产生设立父亲节的想法。当时,她希望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向她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表达敬意。威廉·斯马特先生是一个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老兵。他的妻子在生第六个孩子时不幸  相似文献   

15.
所谓“压力”,在辞典上是这样注解这个词的: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我们称之为“第一压力”。还有另一种解释,是指制服人的力量(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感到自第二种压力:孩子的妈妈有压力,因为她们是职业女性,还要做妻子、做母亲;孩子的父亲有压力,因为他们要做事业,做丈夫,做父亲……那么,孩子们呢,他们在大人的眼里,是无忧无虑的吗?其实在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婴儿的成长中,母亲是婴儿的主要抚养者,是对婴儿的生存、发展第一重要的人。父亲与婴儿接触时间相对比母亲少,为此有人认为养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这是片面的。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是婴儿游戏的伙伴。婴儿出生后,母亲承担着照料、抚育婴儿的任务,父亲则更多地和婴儿玩耍。不少父亲抱起婴儿,把孩子举得高高,放下,再举过头顶,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接触。父亲常常逗得婴儿“咯咯”大笑,帮助婴儿四肢运动,锻炼身体。父亲与孩子的游戏,动作幅度大,并且带有刺…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父亲     
拉尔夫 《良师》2011,(9):49-49
我曾经很偶然地读到过一句话:“与仅仅赋予孩子生命的男人相比,那些把孩子养育成人的男人更有资格被称为他们的父亲。”如果我能早一些明白这个道理,我和我的家人也许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团队,父亲应该是这个团队的“首席执行官”,是家庭的领袖,同时,也是为孩子的青春期成长“擎大旗”的“领旗手”。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爸爸应该尽早成为孩子信赖的靠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亲们越来越忙碌,在有些家庭中,养育孩子成了母亲的“专利”,所以,许多孩子完全在“女性环境”中长大。当孩子跨入青春期,母亲难于招架,父亲才不得不被动“出场”,因而,有的父亲就扮演着“打人机器”和“消防队”的…  相似文献   

19.
父爱与儿童成长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根据多年的潜心研究强调:“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人员详细比较了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发现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智商则略胜一筹,独立感与自信力更强。心理学家麦克·...  相似文献   

20.
史学研究论先商的迁徙洪涛(9·28)汉族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何志虎(11·11)汉代河西地区的开发刘磐修(11·24)中国国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犤韩国犦李相圭(10·12)论“三教”到“三教合一”严耀中(11·5)论日本遣隋使王心喜(7·14)浅析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原因张美华(12·12)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影响于语和董跃(9·24)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张祝平(11·28)段皖系当政与北洋派的衰落潘荣(9·11)抵制《顺天时报》案吴修申(11·32)从热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