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新加坡举行了以“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新加坡儒学会主办,与会学来自中、美、英、韩、新、马、泰、越、印等九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共计120余人,提交论50余篇。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戴琏璋教授、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等名学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
拓荒补白命世鸿篇──评《中国实学思想史》一书黄德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先生所主编,凝聚了海内外几十位从事实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中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中国实学思想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术著作──《中国实学思想史》于1...  相似文献   

3.
<正>唐·德里罗(1936—)是美国享有崇高声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代表作《白噪音》(1985)被研究者马克·奥斯蒂恩定义为一部“美国死亡之书”,它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探讨死亡之于美国人的意义。德里罗凭借该书获得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以美国中部的小城镇——铁匠镇以及坐落在该镇上的“山上学院”为背景,展现了以教授杰克·格拉迪尼的家庭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胡同人生     
宣南是个地理概念。明代时,今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叫“宣南坊”,到了清代逐渐把宣武门以南的地区都叫成“宣南”。明、清两代这里是北京城的外城,也是手工业、艺人等中下阶层的聚居地。戏院、茶园、妓院等均被勒令开设于此,致使这一带极度繁荣。  相似文献   

5.
由陕西省眉县人民政府、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日至19日在陕西省眉县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的代表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与会学者就张载关学与实学的关系、张载关学与实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点、张载关学对宋元明清实学思想的影响、研究张载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实学的定义、内涵、实学与理学及中国学术思想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认…  相似文献   

6.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儒学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早在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就成了热点,二战后这个问题再度成为儒学讨论的热点。特别是在日本产生了所谓经济奇迹和“四小龙”崛起之后,有的学派把这个问题推到了极端,似乎日本和“四小龙”战后经济飞跃发展应完全或主要归功于儒学...  相似文献   

8.
清代官修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倡导儒学教化之用的政治环境下和以乾嘉实学为依托、强调儒学经世之用的学术环境中编纂而成的。儒学精神在《总目》宋代文学批评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就文之体而言,《总目》建构出以雅正之体为宗、以俚俗之体为辅的文体谱系。就文之用而言,《总目》奉儒家思想为正宗,注重儒家的文教之规与经世之用。就文之品而言,《总目》喜以作家的人品定位文品,为文学套上道德的枷锁。《总目》以儒学的视角来阐释文学,不仅从客观上推动了清代儒学的发展,展示出清代官方政统掌控下的文统构式,亦对清代中晚期的士习民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研究时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了解清代中叶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作出参照。  相似文献   

9.
实学是近年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掀起了中国实学研究的新热潮。在北京、成都等地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明清实学研讨会,并且于1992年在山东济南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学...  相似文献   

10.
《滇中文化》2007,(4):52
作为中国“国剧”的京剧,形成于清代,由徽剧、汉剧、昆曲等融合而成。一般认为,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到北京演出,开始与其他北方剧种交流,是为京剧的滥觞,今年已有二百一十七年。  相似文献   

11.
刘翔南 《寻根》2005,(6):126-129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日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实学     
论宋代实学葛荣晋所谓"实学",是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忧患意识的隐显,实学总是或侧重于"实体",或侧重于"达用",而不断地在转换中向前发展。宋代实学,经历了一个由北宋重"达用",到南宋重"实体",再到南宋末年重"达用"的否定之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学者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我们有幸结识了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林先生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并兼任东吴大学教授。他致力于中国经学史、思想史及文献学研究已长达二十余年,尤以对中国经济学史特别是清代的经学研究引人注目,享誉海内外学界。笔者亦侧身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列,与他的研究方向相近,作为学术研究上的同行与同道,曾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14.
辜鸿铭和他的《清流传》朱维铮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国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  相似文献   

15.
体制与权力的关系,向来是一个大家都很敏感,同时也是人所逃脱不了的社会网罗。人们常常以为,这样一种关系总是最大限度地传达了某一具体政治实践的复杂而残酷的内部经验,因而人们常常习惯于从一般政治学的角度,把“体制与权力”当作一个具体的政治实体存在及其实践过程来加以理解。但实际情况却是,“权力与体制”的关系在其日常社会政治运作之外,  相似文献   

16.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的专家学者刘述先、钟彩钧教授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可分为三期,前期承明代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夏,秘鲁斯特利亚出版协会出版了秘鲁著名学者、教授吉列尔莫·达尼诺博士的新作《秋之扇——中国谚语》一书。该书共222页,摘译了100条中国谚语和故事。译文简练生动,注有出处,附有作者用中文写的谚语条目,注有汉语拼音及西班牙语相应的成语,还有中国剪纸插图。该书在发行仪式上即销售一空。吉列尔莫1990年还发表过《来自中国——一个迷人神奇的国家》一书。该书记录了他在中国工作期间的见闻,读之倍感亲切。吉列尔莫教授1979年来中国工作,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班牙语和文学,曾协助出版西文版的中国来、明…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代新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宝库.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撰著的《经学、理学与关学——论张载在中国思...  相似文献   

19.
陈池瑜 《东方文化》2002,(3):115-118
最近,中国的“行为艺术”走火入魔似地进入一个高潮,有些行为艺术家开始割肉、食人肉、玩尸体、放血、喂人油、虐杀动物,甚至自缢身亡,这些以艺术的名义的所谓“行为艺术”,据说让西方的行为艺术家也瞠目结舌。中国化部近日发出通知:坚决制止以“艺术”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围绕行为艺术的种种表现,行为艺术对社会的影响、行为艺术与人性、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陈池瑜教授于2001年4月24日下午在研究生2号教室与该系美术理论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举行了一次小型研讨会,现将研讨的结果以笔谈的形式整理成。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所长、法国文学教授沈大力用法文创作的小说《梦湖恋》,已由法国麦索纳沃·拉罗斯出版社在法国出版发行,此系法国出版界在“中国文化年”期间专为中国作家出版的书籍,该书年初已在中国驻法大使馆内举行了首发式。近日,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沈大力赴法参加了该书在巴黎沙龙的签名售书活动并进行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梦湖恋》是沈大力以中国革命烈士后代的坎坷经历及其与法国青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是他在其中文长篇小说《梦湖情侣》基础上用法文写的,也是他在法出版的长篇小说《延安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