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唯物史观评析西方“文明冲突论”和“东亚模式消失论”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代化对重塑中华新文化的诉求。其中 ,重点讨论了现代化、传统与稳定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 ,文化纳新的路径 ;主张通过东西方文化积极融汇之路 ,建立起“尊重个性的乐群文化 ,独立自主的开放文化 ,继承传统的创新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现代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东亚”一词不光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区域性概念 ,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传统文化而言 ,东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厚而悠久。东亚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显现出既有其共同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和审美意识 ,又有其各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特点。但是 ,在东亚文化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 ,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的冲击和挑战 ,以及东亚内部的冲突 ,东亚文化共同体产生了裂痕 ,并出现趋于解体的趋势。然而 ,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 ,“四小龙”的出现 ,接踵而至的是…  相似文献   

4.
东亚现代化进程一直处于全球和区域双重多元化背景下。在东亚被强力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前期,东西方明的冲突明显构成时代特征,而在由此导致的民族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尤其冷战结束后,基于悠久化理念和共识的明对话的意义日益凸现。面对依然强势的西方明和丰厚的本土化资源,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应继续秉持开放与对话的姿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儒家“和而不同”的兼容与对话精神,尤当成为当今东亚与世界消解冲突、推动和谐互动的基本理念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前,亚洲正经历着一场金融危机。在探索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时,有人把文化因素尖锐地提了出来,并且归罪于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亚洲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就不能不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人们清楚地记得,在东亚崛起以前,西方学者曾把“儒家文明”批评得一无是处,认为它既是封建帝制的可耻护符,又是小农社会的愚昧象征;而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某些西方学者却赞扬东亚的“儒家文明”,誉之为无可匹敌的文化动力。曾几何时,东亚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又有人…  相似文献   

6.
管森 《世界文化》2023,(8):57-60
<正>当谈及现代化、“东亚模式”的时候,不少人都会立刻联想到韩国。时至今日,韩国的现代化仍广受国内外的关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韩国一方面继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培育出了具有影响力的“韩流文化”。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韩国现代化道路进程,也是其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原因;“韩流文化”的盛行则带动了韩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并展示了一种发挥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韩国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相似文献   

7.
正声名显赫的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称东亚系,即现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重镇""全美最早汉学系之一"。它之所以在建系之初即有足够的财力邀请顶级汉学家加盟,离不开一项神秘的教席资金——"丁龙汉学讲座教授"。那么丁龙是何许人?人们发现他竟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工。这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传奇,却是铁证如山般的史实:百余年前,华工丁龙将毕生积攒的血汗钱尽数捐献,一心创建汉学系,只为中国文明传播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叶舒宪 《寻根》2000,(1):104-105
大年初一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现在已经蔓延到东亚、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的华人居住区。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足以充当最有民族特色、而且最受世人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长达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东亚世界"的"四个要素"包含"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88-92页),而"汉字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异域"大放光彩,对朝鲜的史学、文学等影响极大,由汉字写成的文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5-95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又切实表达当代人生命感受的视觉图像,一直是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面对的世纪性课题。经数代艺术家努力,具有东亚现代性色彩的绘画样式初露端倪,就其意义而言,东亚艺术家同西方艺术家一道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陈辉和水野龙生是此历史序列的新生代,他们均以融汇东西方文化的方式,构建全新的视觉图像,成功地阐释上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周朝晖 《寻根》2015,(3):130-137
在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历史上,曾经活跃过一个中国移民群体——"闽人三十六姓"。据载,明洪武、永乐年间曾有一批来自福建沿海的特种技术团体"奉旨往琉球"。有关这一历史,在东亚海域诸国各种文献颇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而在东亚海洋史上,这  相似文献   

12.
朱熹、新儒学与现代化高令印一、"新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和朱熹集新儒学之大成最概括地说,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西两大类,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而东方文化则主要是根源于儒学。①儒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为代表的原...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创者,沈家本有着较为丰富的刑事诉讼法学思想。他积极倡导司法独立,力主废止刑讯,主张采取"告劾式"的诉讼模式,并呼吁引进西方律师辩护、自由心证等诉讼制度,其思想具有"会通中西"、"托古改制"等特点。虽然它还存在某些不足,但却体现出了鲜明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啻为我国法律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正>一、小说与fiction中国的古典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方的叙事文体fiction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文体,而只有"小说"一词与之相近,于是fiction便译作了小说。小说与fiction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中国作家真正按照西方的fiction文体作起小说来,还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前的小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小说(fiction),汉学家浦安迪给它提了个名字,叫"奇书体"。  相似文献   

15.
正酒出自农作物,是饮品,更是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酒的地位至高无上。在中国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的"酒"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及"至人"的精神境界。在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中,在《圣经》及各类史诗中,酒是奖赏也是禁忌。可以说,酒与人类的文明、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一以儒教为文化背景的东亚诸国在现代化进程的起始阶段,都曾以对儒学的批判和超越作为现代化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和韩国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儒学传统有碍于近代经济发展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东亚的经济成就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链上的种种因素,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形成很大的差别。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中国人看事物往往带直观性,侧重于从统一性上进行把握,较少细节性分析。因而,有人说西方人的方法是"探究式"的,而中国人的方法则是"静观式"的。西方重还原说,中国重整体论。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中西思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了全球化体系,而伴随着这一痛苦的社会现实,代之而来的是殖民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嬗变.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就从"冲击—回应"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天下"的观念实际上是与儒家的"道",亦即中国自身的主要传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出于某种原因,当近代中国人被迫求助于外国的"道"时,将国家置于文化亦即"天下"之上,也就成了他们的策略之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即中国自身"天下共主"的文化心理认同被剧烈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世界的重新体认,然而这一过程却不是东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是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强制渗透.中国知识分子再也不能用历史上"华夷"的观念看待这一次历史巨变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在西方科技理性面前荡然无存,传统儒学构建的"道统"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9.
正英国王室每添新丁,都会不远万里地专门携水桶、乘专机,前往一条圣河边打水,随后再飞回遥远的不列颠,用那河里的圣水为王室成员施洗。这圣河在西方世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及至当代,它的地位就如同黄河之于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东亚文明一样重要。它,便是地处西亚的约旦河,著名的基督教文明发源地。只是,  相似文献   

20.
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业已初步开通。它的起点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共有三条主线穿越西南地区绵延逶迤的群山,而远达域外诸方。这些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亦是中西方文化交往最早的信道,它促成并实现了中西方最早的相互了解。于是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滇南文化、印度文化、西亚文化等多种文化亦藉兹互通,从而谱写了一曲中外、东西方宗教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