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新斌 《寻根》2007,(3):121-124
姜太公是商末周初著名的政冶家、军事家与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谋略与智慧之师。姜太公也是姜姓、吕姓、丘姓、尚姓、卢姓等数十个中华姓氏的始祖。但是,有关太公故里问题,有许多说法,如冀州说、许州说、南阳说、日照说、淄博说、卫辉说等。从目前所见到的文献与考古依据综合研究,我们认为河南卫辉说最具说服力,也最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刘克 《华夏文化》2010,(2):46-50
南水北调源头的南阳,在西汉就以发达的农业和工商业“富冠海内”,是列侯士大夫争相谋取寄食之所。东汉时由于“帝乡”、“南都”的特殊背景,更成为皇亲、国戚、王侯和富商们的依附汇聚之地,贵族阀阅甚盛。据史载,东汉时有5位皇后、位贵人出自南阳,封在南阳的公主前后共达7人,封在宛地的列侯也多于西汉。这些人凭借雄厚财力,“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大造地宫,将坟墓建得异常豪华气派。在他们的带动下,  相似文献   

3.
任崇岳 《寻根》2014,(1):124-130
邓姓的来源邓姓源于邓国,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因封曼地而姓曼。《世本》说:“邓为曼姓。”《说文解字》:“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此后的典籍也多持此说。如晋代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  相似文献   

4.
许姓祖地考     
李立新  王道生 《寻根》2006,(5):100-105
炎帝、许由与文叔《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夫许,大岳之胤也。”晋代杜预《春秋世族谱》云:“许国,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元和姓纂》、《急就篇·注》中均有相同记述。在上述文献中,出现了五个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许由、文叔。他们似乎均为许姓始祖,让我们逐一予以分析。(一)炎帝。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  相似文献   

5.
过去一提到“客家”,一般人多认为这是分布在(或源于)广东梅县一带,其语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群体,因为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处以外的海内外客家人多是在明、清时从粤东北迁过去的。他们认祖归宗多追到梅县一带。有些史学家从史籍出发,也认为明、清以后才始见于书上有“客家”字眼出现,客家当形成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6.
揭开“洛书”的千古数学之谜魏文池“洛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科学遗产之一。由它派生出来的奇、偶数阶幻方排列也是世界千古未解的数学难题之一。“洛书”被正式刊载于《周易》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只是到了宋代数学家杨辉才首开先河,把它作为纯数问题进行研...  相似文献   

7.
让我们从分析“交流”这一概念开始。汉语“交流”的更字面的英语译法应该是“interflow”。顾名思义,“interflow”或“交流”意味着,来自两个不同源头的水(或任何可以流动者,任何所谓流体)各自流向对方。但此“交一流”如何才有可能?又将如何开始?  相似文献   

8.
“内向超越”的观念最先是由余英时先生在三十年前提出①,当时他称之为“内在超越”,以与西方的“超越”(tranSCendenCe)观念相较,後者别称为“外在超越”。他指出,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文明,价值源头都被认为是先於天地或超乎人间的:在中国它是“天”或者“道”,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理念”或者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杨琳 《寻根》2012,(3):62-64
“也”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很常用的字,一般作副词,表示两件事情是相同的,此尽人皆知,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若追溯“也”字的源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10.
老庄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为什么厌弃社会,尤其是厌恶官场的黑暗呢?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想做避世的隐者,所以才有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说庄子则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也只是他站在儒家礼仁的角度所下的评判。其实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主张并...  相似文献   

11.
王明丽 《寻根》2008,(2):9-12
南阳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主要产源地之一,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共计发掘汉代画像石墓50余座,出土收集汉代画像石3000余块;发掘汉画像砖墓48座,发现汉代画像砖500余块。这些珍贵的汉代“石上史诗”和“砖上春秋”中有许多反映祥瑞思想和祥瑞文化的图案,  相似文献   

12.
陕北历史文化──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袁占钊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陕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陕北,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以前,曾长期是海洋的领地,4...  相似文献   

13.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4.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原始道教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南阳地区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全国出土的汉画像石墓有百座之多,南阳地区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经有50余座。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神仙思想是其最核心内容。原始道教酝酿、孕育和创立之时,也正是南阳汉代画像石丧葬风俗产生和发展之时。一个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时期哲学思想的反映,是特定文化的隐喻与表征。  相似文献   

15.
吕俊岭 《寻根》2013,(1):125-127
吕姓氏族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距今已有四千年左右。它的起源主要有姜姓、姬姓,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而且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融合的姓氏群体。  相似文献   

16.
传统所称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化“大墩子-礼州类型”,实际应划分为大体同时并存的“大墩子类型”和“礼州类型”二种化类型,时代约为商代中晚期至西汉初,皆属于南迁氐羌系统民族的农业化遗存。其中“大墩子类型”为以南迁的岷江上游石棺葬化为主体、吸收滇西“白羊村类型”等土化形成的一种石棺葬化类型,为滇西早期青铜—铁器时代化的源头之一。“礼州类型”则为安宁河流域大石墓化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戊戌变法领导者的梁启超在此期间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民智未开,在他的一生中,最注重的也是开民智。他在《学校总论》中说:“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超于智,故言自强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一向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归根到底是民智的进化,各...  相似文献   

18.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19.
张博 《寻根》2009,(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诸葛亮与魏廷的关系一度成为三国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一些论者认为,魏延是上流将才,诸葛亮妒贤忌能,未能尽其才;魏延之死是冤案,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一些不实之论应予澄清。      (一) 有的论者认为诸葛亮对魏廷未能尽其才,其主要理由是魏延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是克敌之良策,诸葛亮却判定此计“县(悬)危”,竟弃而不用。因而,弄清此计是否切实可行,对于我们的讨论非常必要。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见《三国志·魏廷传》注引《魏略》,为例于讨论,兹引如下: 夏候 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 南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