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对外报道的受众群体在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决定了对外报道在贴近中国发展实际的同时,必须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而讲好"人"的故事,是对外报道完成上述贴近性、提升对外宣传有效性的最佳方法。本文结合外宣媒体新闻报道的实例,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新闻世界》2009,(5):39-40
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叙事的贴近性、人情味已经成为新闻报道发展的必然方向。多元化开放的信息环境取代一元封闭的传播垄断、媒体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媒体对受众本位意识的不断加强及媒体营销时代的生存之道,都要求电视新闻报道采用平民化视角。  相似文献   

3.
媒体的报道内容能否被受众所选择所接受,是检验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传播要增强贴近性,强化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研究受众心理、把握受众心理规律,从受众心理需求出发去策划选题、创新形式、采编稿件,使新闻产品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报刊思想理论宣传同样如此,它要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也要在增强贴近性上下功夫,在研究受众心理特征、适应受众心理活动规律上做文章。《生活与修养》专版作为《解放军报》的一个传统思想理论专刊,  相似文献   

4.
周婧 《声屏世界》2005,(5):10-11
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热的出现。新闻报道往往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是对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的解读。在报道新闻时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把对新闻解读的落脚点放在受众上.用故事化、细节化的描述,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达到“一叶知秋”的传播效果.增强与受众心灵的贴近性。这种新闻报道呈现出一种“个性化”风格。  相似文献   

5.
霍慧 《新闻窗》2011,(3):37-37
成就报道是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重头戏,可以引导受众回顾过去,认识现在,起到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因此,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成就报道是一项"常规武器"。作为一名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的编辑记者,我就自己在成就报道采访中的体会,来谈一下如何让成就报道更加通俗化,从而让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让群众喜欢看。  相似文献   

6.
闫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09-210
环境新闻报道宣传的受众是广大社会群体,其受众面广的特点使得环境新闻对环保工作的宣传与报道起到重要的作用,新闻报道作为保护环境、传递环境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是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法律政策以及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等内容进行宣传,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渗透到公民的思想理念中,不断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成就报道可以引导受众回顾过去,认识现在,起到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因此,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成就报道是一项"常规武器"。  相似文献   

8.
我们平时常说“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这个“贴近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人们现实需要所持距离的远近程度。在现实的新闻理论中,人们又经常谈到新闻的“接近性”。“贴近性’与“接近性”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指这则新闻本身对于受众来说,密切程度如何,关注程度如何;而“接近性”是指新闻发生的地点离受众远近的程度问题。同样一件事,发生地点离受众越近受众越感兴趣,反之则亦然。纽约发生大楼倒塌,纽约市的居民最为关注,北京的居民对此就没有多大兴趣。而只要是的确具有贴近性的新闻,就必然是具有广泛性,就…  相似文献   

9.
孙桂杰  孙愈中 《传媒》2024,(6):94-96
知沟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不同层次受众之间的认知差异会越大。本文基于知沟理论,从受众层次和新闻报道的题材、内容、形态、平台与渠道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信息壁垒在传播领域的存在现象,提出主流媒体要在信息传播平台多元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议程设置,通过新闻内容的贴近性和报道形态的通俗化,积极扩大新闻报道的覆盖面,以进一步提升传播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贴近性”的现实意义所谓“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就是指新闻报道对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人们现实需要来说,所持距离的远近程度。现实的新闻理论中,还经常谈到“接近性”一词。但是“贴近性”与“接近性”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指新闻的内容而言。即指这则新闻本身对于受众来说,密切程度如何,关注程度如何;而“接近性”是指新闻发生的地点离受众远近的程度问题。同样一件事。发生的地点离受众越近越重要。譬如,不久前结束的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对淄博人来说,新闻价值就比其它地方的人大一些。淄博人很关注,其它地方的受众也许会一览  相似文献   

11.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3,(12):18-18
成就性报道,是各类媒体正确引导受众,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宣传作用,全面展示社会发展进步,记录国家现代化的阶段性历史进程,凝聚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昂扬奋进的重要报道形式。纵观近年来几次大规模的成就性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这些报道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和以前相比,无论是在报道的理念上还是报道实践中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了今后成就报道的基本趋势。成就性报道不再是新闻报道中一种被动应付的“规定动作”,它在观念、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可创新空间。成就性报道具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征,属…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而深受广大受众和媒体的青睐。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民生新闻在各类新闻报道题材中异军突起,在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中更是显得炙手可热。笔者试从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特征和作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同时对如何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提升民生新闻的品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鸣  刘丹 《视听界》2004,(4):55-57
尽管新闻传播市场上有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之说, 但就其市场地位而言,新闻传播的贴近性实现得越好,受众的忠诚度也就越高,市场地位也就越牢固。所以,新闻媒体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不仅仅是中央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希望,更应该把它看作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和社会眼下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类新闻媒体也加大了对它的关注.很多面向农村受众的节目和频道开始创办,这对于宣传我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帮助农民致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贴近性却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以CCTV7《聚焦三农》栏目为例,来探讨一下涉农报道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5.
主题报道通常是指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而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是一种用以反映成就、宣传典型、传播理念、引导舆论的新闻报道样式。进一步提高主题报道的质量,既是电视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却常常有一些主题报道给人以高高在上、单调枯燥的印象,突出表现为过于“宣教化”、趋于“模式化”、一味“赞歌化”。导致做者费劲,看者乏味,受众接受程度低,传播效果差。因此,传统主题报道如何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突破这“三化”不良倾向,切实凸显鲜活性、多向性、贴近性,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值得电视人为之深思,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大主题、老品种,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家常菜。然而,时下不少成就报道还是老套、生硬,缺乏贴近性和可读性,宣传效果也大打折扣。要让成就报道这道家常菜常炒常新,读者不腻不厌,最重要的是将相对严肃的政经新闻,通过深度挖掘内容特色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受众逆反心理,是一种逆传播者主观意图,与传播目的相悖的心理活动。其表现为不满、反感、怀疑、抵触乃至否定、排斥,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闻界一些同志只是把它视为消极有害的心理活动,而很少从积极的方面来认识它的作用。当前,深化新闻改革的实践已将许多新的课题推到人们面前,诸如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传播规律的探讨,表达形式的创新等,都需要我们重视受众心理研究。本文拟从受众逆反心理探因,考察逆反心理与新闻改革的关系问题。受众逆反心理的起因新闻产品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能否实现传播者的目的,取决于受众心理。当代受众对新闻报道有着强烈的自主选择意识。不同的传播内容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实现传播报道的贴近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因此,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受众定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走本土化之路是实现贴近性的必然趋势,地方电视台要精心搞好栏目策划、改进报道方式,坚定本土化的价值取向,使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9.
王金龙 《青年记者》2006,(18):13-14
舆论引导力是构成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具有实实在在的构成要素一是公信力,即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二是感召力,即新闻报道的价值、分量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三是亲和力,即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四是表现力,即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手法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  相似文献   

20.
李晓 《新闻战线》2023,(7):95-96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构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苏州日报社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问题解决和净化信息环境三个层面上,有效地践行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贴近性、陪伴性的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做好公共服务,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