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3.
晏丽 《英语广场》2016,(12):24-25
本文以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英译为例,从文化翻译视角探讨了中医文化翻译策略,指出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认为从文化翻译视角看中医文化翻译,有利于在全球化浪潮下建立中医文化身份,扩大中医文化影响力,让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翻译研究重心的调整,它从新的视角看待翻译的性质、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文化转向促使我们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学生翻译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教学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翻译研究重心的调整,它从新的视角看待翻译的性质、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文化转向促使我们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性思考.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学生翻译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倡导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最后的"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体现了他从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到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1):95-97
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研究亦是我国当前翻译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者与译文、原文以及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其运用到我国文化典籍对外翻译中,需从翻译本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等视角,阐述和例证典籍外译过程,即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晓杰 《文教资料》2013,(33):26-27
谈到翻译与文化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文化研究逐渐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译者要达到翻译这门艺术所需的最高境界,完全取决于其高深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力,以及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情。本文从文化研究意义出发,提出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是文化阐释和再现的主要手段。如何将作品翻译的原汁原味主要取决于译者对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对读者文化领悟能力的准确判断,并从译者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翻译行为,探讨译者文化自觉对翻译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凌青  田绮 《海外英语》2011,(11):222-223
从以文本为中心,作者为权威的现实主义、以译者为翻译主体为主流的现代主义、到解构后的译者群后现代主义,翻译主体实现了从二元到多元的跨越。该文通过对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对翻译主体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跟随历史中对翻译理论研究视角的不停转变,以最终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并对后期的翻译理论发展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从文化翻译的视角,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英汉差异,找准文化空缺词汇产生的缘由,探讨从语用学视角处理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技巧,有利于增强译者的文化意识,提高译者的文化修养和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翻译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的就是双语转换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机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了解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译者的思维过程,以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许元君 《海外英语》2014,(15):144-145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译者应当是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十分了解的。一个不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人,是难以成为一个好的译者的。该文将以奈达的文化分类为视角,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翻译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同样出色。徐志摩的译诗受浙西水文化的影响,他翻译的很多诗歌中可见译者的水文化情结。本文尝试性的从哲学和文学翻译的视角研究徐志摩译诗中的水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8.
周顺丽  肖家燕 《海外英语》2022,(24):44-46+49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为翻译评价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围城》合译本为例,探析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社会、物质和语言三类文化词的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以期揭示中西译者合译的普遍和个性化文学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丰富文学翻译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