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赔款问题是一战后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之一 ,是二十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欧洲以至世界霸权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德国赔款问题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是鲁尔事件造成德国局势急剧变化和国际形势激烈动荡 ,导致《道威斯计划》出台 ,从经济上缓和了赔款危机 ,并使欧洲政治格局开始深刻变动。第二次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 ,192 9年国联制定了《杨格计划》 ,进一步减轻了德国的赔款负担 ,撤消赔款委员会 ,把赔款问题交国际清算银行办理 ,与政治脱钩。 1932年洛桑会议决定停止向…  相似文献   

2.
20年代出现的德国赔款问题,影响了整个20年代国际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最终在极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得到了解决。这对30年代乃至后世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决定对无力支付巨额赔款的德国“杀鸡取卵”,出兵占领德国煤铁产地鲁尔区,结果使德法经济均遭受重大损失。对此,美国推出“道威斯计划”,决定“养鸡下蛋”,以经济手段解决问题。这一计划的实施,解决了鲁尔危机,使德国的政治局面随着经济复兴趋于安定;同时调整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使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与经济兴衰的历史佐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发轫于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兴衰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有力的佐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主要城市化为废墟,战后南部约有90%的工厂停产,工业产值也只有战前的5%。同时,美国和英、法、苏等国还竞相争取“精神的赔款-”-搜罗德国科学工作者。美国在其“曲别针工程”行动中争取了650名被捕的德国科学家。一时间,德国的经济、技术几近崩溃。但它在废墟上经过短暂恢复,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战争一结束,德国便立即着手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的德国赔款问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它起自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迄于希特勒的上台,贯穿于本世纪20年代及对年代初期,历时13年之久,涉及英、法、美、相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各大国出于利己之目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长期而复杂的较量,使得20年代及30年代的国际关系纷繁紧张、扑朔迷离。对后来的历史走向发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本文拟将这一问题分成赔款的缘起、法国操纵时期、美国操纵时期\赔款问题的结局及影响等进行论述,以勾划出这一时期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间关系的轮廓。(一)1918年11月11日,…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受到赔款、裁军、割地及审讯战犯等项惩罚。其中赔款一项不但影响德国国计民生,且与战胜国列强关系至切,因而最为复杂棘手。围绕这个问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其实质是争夺欧州霸权。斗争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巴黎和会、赔款委员会、鲁尔的占领、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年经济危机到1932年洛桑会议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增加了一节《20年代的国际关系》,这是难点,也是高考重点,很难把握。这里笔者仅就鲁尔危机与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谈谈我的学习思路。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是对德问题,其核心之一是德国赔款问题。对此,法英美各国间进行了明争暗斗,这从“鲁尔危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要弄清这些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掌握“鲁尔危机”概念“鲁尔危机”这个概念有关知识点散见于教材,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1923年,德国提出了延期支付赔款的要求后,英美同意,法国坚决反对,并联合比利时出兵鲁尔区,酿成“鲁尔危机”。英美反对法国以武力相逼的做法,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法  相似文献   

8.
德国首相俾斯麦一贯以其"大陆政策"著称,而事实上,他对德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俾斯麦改变了其最初反对海外殖民扩张的态度,在他的领导下,德国于19世纪后半期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对后来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道威斯計划是协約国美英法帝国主义在德国赔款問题上矛盾发展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德国的赔款問题就成了战胜国之間、战胜国与德国之間主要矛盾之一。美英帝国主义想要保留一个强大的德国,作为反苏突击力量和鎮压德国的革命运动。此外,美国还企图利用德国在欧洲对抗英法,并企图通过对德国的扶植在欧洲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势力;英国則企图利用德国对抗美国、削弱法国,以维持其傳統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法国则想把波兰作为反苏力量,打算尽量削弱德国,甚至使德国几十年都不能恢复原气。因此,法国对德国提  相似文献   

10.
自60-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就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明显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21世纪,世界将形成以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德国五大主权国家构成的多极格局。本世纪末由这几个大国形成的纵横交错的大小三角关系,已经构筑了这种格局的基本框架和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11.
法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欠了美国大量的债务,战争使法国严重削弱但战后野心膨胀。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法国和美国的观点相抵触。三十年代大危机时,法国和美国间的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所以战后法国一直抵制偿还战债。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阶段,中美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颠覆现有国际格局,引发一场改变国际格局的大战,威胁世界和平。本文通过对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及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稳定根源的探究,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这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实力是外交的后盾。20世纪前后,英国外交政策随其经济实力的由强到弱的变化,也由“光荣孤立”的欧洲均分外交政策向联合他国共同实现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过渡。巴黎和会是这一过渡的转折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美国借助美国力量解决了鲁尔事件,遏制了称霸欧洲的法国,却为美国势力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最终使自己丧失了法德关系的仲裁人地位。  相似文献   

15.
勒索赔款和如何分赃,是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斗争的焦点。侵华列强专门组成了“赔款委员会”和“资源调查委员会”。以研究清政府可能负担的最高限额。各国首先在确定赔款总数上发生了争吵。德国“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主张“二十万万马克之数”,因它“急需此款,以制造战舰”,以便与英国争雄。俄国也力主尽量榨取,急用赔款以加速西伯利...  相似文献   

16.
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上,受孤立主义传统和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凡尔赛和约>同情德国情绪影响,以及对美国在欧洲经济利益的考虑,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从支持德国"权力平等"要求转向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使用中国几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投入到本国的教育领域,这一决策使日本偏远的农村也有了设备先进的学校。从那时起,国土资源匮乏且多地震的岛国居然成为世界强国,甚至在二战时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还能迅速崛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政府对教育的极度重视,国民素质普遍较高,是创造这一奇迹的重要原因。时代发展到今天,各国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需要人才来提升,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美国、日本、德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证明了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性。我国对教育投入不足,已暴露出许多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政府用…  相似文献   

18.
秉承西方文化中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美国的时代潮流,美国伦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审视当今世界伦理学舞台,美国无疑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重镇"--美国伦理学界在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酝酿有利美国的战略态势,积极实施大西洋、太平洋两洋战略。在欧洲,通过“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掌握赔款问题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扩大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影响,加强了对德国的经济渗透,为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国主义复活奠定了经济基础;在远东,拆散英日同盟,排挤英国,打压日本,争夺远东海上霸权。美国20世纪20年代两洋战略的实施,为30年代美国利用列强矛盾,推行“中立法”,实现“行动自由”,推行绥靖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也对德国的反省与悔悟形成了极大的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