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家声音     
正刘震云自称魔幻和幽默是从结构中来的根据作家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改编的同名话剧日前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刘震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作品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现实魔幻主义’——写的好像都是现实,但作品体现出来的意蕴却是魔幻的。"关于写作风格,刘震云谈到,有人说我的作品是"特别幽默的高级黑",但是仔细阅读他的作品,语言都是特别质朴的,写作也非常的直,并不幽默。"把一个并不幽默的人当成世界上  相似文献   

3.
<正>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  相似文献   

4.
西方哥特主义萌芽于18世纪晚期,在当代和现代作品中仍然盛行。哥特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被评论家称作“黑色浪漫主义”。文章介绍了哥特小说的起源、背景、发展和影响。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哥特小说在18世纪晚期兴起,19世纪30年代衰落。尽管流行时间较短,哥特小说对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欧美哥特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西藏魔幻小说之间有着很多奇异的相似和相异之处。除了写作手法上的某些不谋而合,小说中还隐藏着作家们对其所属创作区域丰富的社会关注和想象,体现了对未来的某些疑惧和憧憬。从普世价值角度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想象的相通之处和区别所在,旨在发掘这两类小说类型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社会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学是一种充满灵性与个性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与别人相似相通的认识、表述或技巧,也有别人所不可企及和无法取代的独特感受、体验和风格,莫言的小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同样是借鉴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技巧,莫言的小说却“魔幻”得独具一格,它们既不像贾平凹的小说在鬼神精怪的叙述中获得魔幻。也不像扎西迭娃的小说在神秘的宗教事象中营构魔幻,而是借助奇异的感觉描写来取得魔幻的效果,他的带魔幻色彩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丛生感觉的“感觉魔幻小说”。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白鹿原》的魔幻手法借鉴和吸收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恰切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它巧妙地“变现实为神秘而不失其真”,具有亦真亦幻、朦胧迷离的特色。魔幻故事的适宜显现,加之魔幻式的象征、夸张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光怪陆离的气息,使作者自然地置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与神话般的魔幻世界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尼塞·享尼塞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象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1]在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美国文坛,哥特小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60来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5000部哥特小说。而且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英美主流文学也因吸收了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变得丰富起来了,从而出现了“心理哥特小说”、“科幻哥特作品”、“美国南方哥特流派”、“女性哥特”等现代哥特…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属于中国志怪小说,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属于西方哥特小说,虽然出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但都可归之于鬼怪小说,仔细分析,其可比性是可以深入发掘的。首先,两者的写作动机或目的相同,都是通过虚幻的故事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其次,两部作品在内容、题材、风格上也十分相似,都以写非现实的离奇故事著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和丁尼生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发掘其中的哥特元素,并将其与传统哥特小说进行比较。这些诗歌虽然没有像哥特小说那样去刻意描述惊悚的画面,但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意象选择及情节安排上都有哥特风格体现。诗人成功地将哥特手法移植到了诗歌创作中,目的是创造极端情景,探索神秘体验,表现伦理主题,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魔幻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增加了《白鹿原》的魅力。但在陈忠实的创作中,这确实只是作为一种手法而存在,核心意识仍然是现实主义。在运用魔幻手法的每一个地方,他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某种"说明",让作品重新回归现实的轨道,这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然而,魔幻与现实并非对立关系,它们在小说中的交替,为文本营造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2.
苏琦 《文教资料》2014,(31):75-76
狄更斯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体现在哥特因素的运用上。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十几部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哥特特色。狄更斯继承英美哥特文学传统,在后期七部长篇小说中展现了哥特世界的“怪诞”,从层层悬念设置、多种视角转换、象征、梦境等方面来呈现作品中的“怪诞”因素,狄更斯笔下的哥特怪诞世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享誉文坛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成功地借鉴了英国哥特小说创作传统并促进其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播和接受。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暴力、凶杀、死亡、复活等哥特元素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恐怖、怪诞而又神秘的画卷。以《黑猫》《红死病的假面舞会》和《过早埋葬》为例,分析爱伦·坡小说的哥特元素,以便更有力地呈现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非洲籍美国女性作家,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其作品不仅着眼于非洲大陆,更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源于拉美,但根植于非洲大陆,将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了莫里森式的独特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广泛传播于世,要想了解其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精妙运用,必读《宠儿》。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在魔幻中巧妙地融入了"高密东北乡"的民俗习惯,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味道的魔幻现实主义。《丰乳肥臀》是其代表作。二者虽均受到拉美影响,但所结合的实情不同,创作风格自然迥异。本文将以《宠儿》和《丰乳肥臀》这两部小说为例分析二者写作手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尸骨袋》是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具有浓重"哥特风格"的一部恐怖小说,该部作品的写作手法与他的诸多作品主题截然不同,他通过线索引导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揭示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与心理困境。通过研究《尸骨袋》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给其他的哥特手法作品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展开恐怖小说写作方式上的火花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6,(5):58-61
西方哥特小说历史悠久,并逐渐积聚出黑色恐怖的场景、离奇诡异的情节、惊悚怪诞的人物、紧张陌生的叙述方式这四点哥特元素。哥特小说中的人物从外貌到性格常常是丑陋、惊悚、暴戾、黑暗的,而《坟场之书》中的人物形象神秘和微恐怖的色彩仅仅是显现在扑朔迷离的外壳中,其内部却释放着温暖与爱的能量。《坟场之书》对哥特元素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和叙述方式上。  相似文献   

17.
《爱之屋的女主人》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短篇故事集《血室及一些其他的故事》中的一则。故事虽短,但其女性哥特色彩浓重。笔者结合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情节进行了分析,借以展现作者在女性哥特文学范畴所具有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辐射到了中国当代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高原魔幻流"。包孕了神奇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和神秘雪域高原的《尘埃落定》,在创作艺术与表现上具有神秘性与象征性、夸张性与荒诞性,它们既结合了本民族本地域的特点,又都有着"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共同的本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文学"爆炸"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辐射到了中国当代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高原魔幻流"。包孕了神奇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和神秘雪域高原的《尘埃落定》,在创作艺术与表现上具有神秘性与象征性、夸张性与荒诞性,它们既结合了本民族本地域的特点,又都有着"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共同的本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以来,这种以古堡、废墟等为背景揭露黑暗、恐怖、神秘社会的文学创作模式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哥特传统,对近代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概括了哥特小说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剖析了哥特小说的"黑色浪漫主义"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