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抓科技的同时必须抓教育,重视智力投资和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有赖于教育带来的发展。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教育是科技对社会经济推动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县域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并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普及,以科学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化物理教学改革,强化科技意识教育浙江松阳师范泮隆昌一、为什么要强化科技意识教育(一)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就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素质和造就大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活动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丰富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充实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科技教育活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了一些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王全旺 《成人教育》2008,(10):47-48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革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有导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然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使职业教育普通化,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再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且已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为人的素质教育又不断提供新的、重要的手段,对教育提出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主流和长远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建设着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有效社会控制,科学家和科技工作的道德责任感,科学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一定会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道德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已成为21世纪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领导者的科技水平和科技意识,才能抓好科技队伍的建设,对科技力量给以合理的开发和。因此,加强干部科技知识教育已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一环,当代科技必须作为干部教育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德国的成功经验邓俞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而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有一批具有科技文化知识、职业技能、能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联邦德国战后十分重视发展高等...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就是要高度重视加强科技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并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普及,以科学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适应与超越:科技发展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的发展可以看出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密切,人类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教育的嬗变。现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相应的,教育也必须改变传统的方式,与科技发展相适应。而教育不能够被动的适应,必须应对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略论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曾是早期西方大学教育的重要基石。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的增强,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中心内容,人文教育的基石也随之受到动摇。本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在严酷的客观现实面前,发出了重振大学人文教育的呼唤,从而引起大学人文教育的再度复兴。在当今时代,高等学校实施和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等学校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改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受到冷落和削弱的现状,切实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认为高等教育不仅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基础研究,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等思想主张,对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远程开放教育是以教育技术支持的媒体教学方式,而教育技术是靠科技发展支持的应用技术。因此,是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呼唤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方式的推出,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又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教育技术需求,从而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揭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原理、特色和规律,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综合学术性研究专刊,理论研究仍处在观念层面,实践研究多处于经验积累层面。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科技教育进行研究,开发出分层次、分模块、有效协调、高效发展的科技教育研究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6.
发展科技、教育是怀化实现首位城市崛起的一着重棋。怀化应立足现实,把握机遇,加快科技、教育改革步伐,转变科技、教育发展方式,完善科技、教育体系,推动科技、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在科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了近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从科学的本质来看,我国的近现代科学教育还存在着科学精神、生活、科学方法和人文等一些基本价值的缺失.反思这些价值缺失,对于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内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得到最大释放,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小蔓 《中国德育》2007,2(4):16-18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与科技素养的形成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科学与技术教育要重视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生理、心理机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内在的人文性进行科学教育,利用科学教育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欣然地接受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raws together two important agenda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first is making science education more inclusive such that students from non-Western or indigenous cultures can benefit from culturally relevant curricula. The second is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under the umbrella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education to embrace the social aspects of science, with technology serving as a bridge. The advancement of the first agenda is hindered by the pursuance by both Western and non-Western societies of narrow cultural and practical goal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agenda is limited by the misconception that technology is applied science, leading to the exclusion from STS discussions of pre-science or indigenous technologies developed by non-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selected case studie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cience, this paper offers a perspective from the Far East, and argues for situat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science education in broader historical and cross-cultural contexts to acknowledge the multi-cultural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form of cross-cultural STS education is advanced, encompassing the cultural basi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technology diffusion, interactions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with science, an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or indigenous technologies.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bridge between the existing universal science education paradigm promoted in the West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dvocated by indigenous science educators. To translate theory into practi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essential transdisciplinary knowledge base, curricular goals,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are embed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