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碧华的言情小说,诡谲瑰丽,雅俗共赏,别具一格。与一般女性主义写作不同的是,李碧华的胸怀和视野都广阔得多,在她的笔下,男性与女性同为主角。在李碧华的作品中,男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作为父亲的男性形象和作为情人的男性形象。此外,李碧华小说中还有一些混淆了性别的男性,在李碧华塑造的这些男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她对男性的一种辩证态度,一种理性的沉思,在一系列的男性形象中"他审"与"自审","重建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事业"。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福》构筑了一个机制完整的男性帝国。白人男性是具有独立自我身份的存在,他们控制话语权并主导帝国的机制运作。苏珊·巴顿是一名生活在男性帝国穹顶之下的白人女性,她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质疑男性话语霸权,却又不得不依附帝国男性而存在,其尴尬的"他者"身份注定她无法为自己和他人言说。  相似文献   

3.
<正> 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男性意向"这个概念,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女性内心男性化的一面。在占星学中,我们通常将女性内心男性化的一面与其太阳星座联系在一起。她内心男性化的一面与她可能喜欢何种类型的男性有关联吗?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令人激赏.与众多的女性主义文本一样,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去势男人.在深入描绘去势男人过程中,她破除了"男性品质"的虚假论述,这是女性主体性确立的一个前提.她揭露男性眨低女性善妒的话语,重笔书写了女性与女性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显示了女性的胸怀与坚忍.黄碧云从早期女子为求反抗化身为巫写到现代女性离弃母职,走向独立,实现了对男权社会最终的反抗与颠覆.而黄碧云女性书写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女性书写,既然男性建筑的文明已坍塌,她当然可以凭借自己身为女性的观点来探索理性与混乱,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自由与生命等等的命题,而这,就是她一直运用的独特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最深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王安忆是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男性"伟岸"而女性"柔弱"的定位,女性坚韧勇敢而男性却自私懦弱。本文结合王安忆的作品,将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分为三类,做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理由相信简·奥斯汀是一个有女权主义意识的先驱者,她的6部小说无一不流露出"对女性的不平等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批判"[1],她以女性特有的浪漫情怀为缺少嫁资的女子找到了最终归宿——与具有足够财产的男子结合,女性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证,在这种女权主义意识下男性始终处于一种被观察被选择的状态,表面上看男性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女性,但从"人"的角度来看,男性的地位却是相当低的,他们财产的富有反而造成了他们作为"人"的精神价值被忽略,沦为财富的附庸,成为隐性的"人"。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从小说叙述中男性被观察、被贴上价签公开审视以及当时的婚姻观阐述奥斯汀小说中男性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8.
广西当代女作家杨映川以温和的女性主义书写让她的作品独树一帜。在一系列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里,她通过梦、暴力等场景的细致描绘,展开了一系列的"唤醒"工作。正视男性的固有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使得杨氏小说的男性审美空间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11.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的关键字是“学”字,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这个“学”字怎样才能写大?关键是“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适其天性”的科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其天性"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是从道家的养生之道发展而来的,并由许多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领域分别提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让事物顺乎自己的本性发展,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妨碍事物自然发展的条件,人所创造的事物发展条件必须与自然的本性相合,在事物的发展偏离自然本性时要用自然的手段加以调节。"适其天性"科学方法是老庄哲学思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和鲁迅在各自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地探讨着个体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硬汉子”和“软汉子”是以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的两类人的人格象征,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海明威热情讴歌了桑提亚格式的生活的强者,而鲁迅则痛惜地否定了涓生式的生活的懦弱者。  相似文献   

16.
倪吾诚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中西化的撞击冲突是使其成为“多余人”的历史原因,倪吾诚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挣扎,无力,失败,符合典型的“多余人”特征,倪吾诚与其他“多余人”比较,同中有异,个性鲜明。倪吾诚的是性格的悲剧,是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一代大儒朱熹的哲学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关切,“格正君心“的进言就是这一关切的具体表现.“格正君心“固然也流露出人治的皇权意识,但其间也颇富批判性的思想情愫,它尤其表达了儒家文化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在历史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9.
《茉莉香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异类地位,她以男性叙述主角设置文本结构与叙事技巧,在聂传庆这个童男的视角与张爱玲的全知全能叙事态势中,性别的政治性被有意识凸现出来,体现了作家心灵、作品内涵及文本技巧互相纠结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做官前的早年生涯为形成期;官宦时期为深化期和补期;卸官后的晚年为皈依期。其民本思想的内涵经历了“爱人”-“好人”-“修身”的发展过程。民本思想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