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或许,在高考路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有一只上帝之手,并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好运。但上帝之手的出现,或许一直就像前不久世界杯预选赛中法国队和爱尔兰队的比赛一样,来时毫无征兆,想要时却不会出现。在最后一天的欧洲区附加赛中,法国队和爱尔兰队两支劲旅的对决产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加时赛中,法国队的世界著名球星亨利一个手球  相似文献   

2.
迭戈·马拉多纳承认,在1986年世界杯对英格兰的四分之一决赛中,他那著名的号称“上帝之手”的进球确实是用手打入的。本周一晚,马拉多纳在当地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中谈到了这个足球史上最有争议的进球之一,他说:“确实是我做的,有点恶作剧性质。”当时,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打进球门,尽管英格兰队提出了抗议,当职裁判仍然判这个进球有效。凭借“上帝之手”,阿根廷队在1986年世界杯上以2比1赢了四分之一决赛,并且最后一举捧得“大力神杯”。马拉多纳对“上帝之手”作了至今为止最详尽的描述。他说当他跳起来与比他高得多的英格兰队门将彼德·希尔…  相似文献   

3.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儿,便歇了手,斜倚忘忧树,听奶与蜜之溪流的声音。有两个泥人儿脸现愠色。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成了人,还不满足吗?”泥人说:“我们软瘫瘫的,太难看了。”上帝瞧他们扭来滚去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天地》2010,(7):88-89
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队和英格兰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比赛进行到第51分钟时,马拉多纳在快速插上中用手将球捅入了希尔顿把守的英格兰大门,由于裁判没看清,进球被判为有效。马拉多纳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质疑,狡黠地说:“这个进球,部分来自马拉多纳的头,部分来自上帝的手。”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  相似文献   

5.
《海外英语》2012,(9):31-31
4年一度的世界杯,牵引着无数球迷的心。在这片绿茵场上,上演了无数精彩。如果你是球迷,对“上帝之手”的故事一定不陌生。  相似文献   

6.
上帝也有老的一天,不是吗?马拉多纳已经42岁,迈克尔·乔丹已经39岁了。迈克尔·乔丹,迭戈·马拉多纳,两个传奇般的名字,分别代表着他们所在领域的最高成就,分别是篮坛和足坛的世纪偶像。他们曾有过“上帝之手”的行动,有着“飞人陛下”的美称。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其实,在我们教育的故事里,细节同样是上帝,它会引领我们去更用心地发现,更专心地思考,更细心地行动。以下就是笔者从自己的教育视线里发掘的“情景”片段,或许,这就是细节,这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8.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源的相对紧张,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既然是服务,有些家长就把市场上的那套观念迁移到教育上来了,误认为:家长、孩子是服务的接受者,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学校服务不到位就应该受到惩罚。家长们渐渐变得“好难相处”,个别家长为了一点小事就进入校园恣意闹事、打学生、打教师,甚至出现校长、老师死伤于家长之手的悲剧。面对“难相处的家长”,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希望朋友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同时,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我们怎样面对“上帝”——与家长相处一席谈  相似文献   

9.
我在某个清晨有了翅膀,我也渐渐习惯了飞行,但有时真是怀念拥有手的日子。我飞上天空寻找上帝,他似乎在有意躲避我,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终于找到你了!你干嘛躲着我?”我无意中看见了上帝,飞过去向他唠叨。“你是不是想回到有手的日子?”上帝反问我。“你怎么知道?”他的反问让我摸不着头脑。“因为我是上帝啊!我还知道你想问人类怎么会突然之间有了翅膀,对不对?”“既然你都知道,就别再卖关子了,回答我的疑问好不好?”我恳求他。上帝点了点头说道:“为什么人类总是要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捧在别人手中的苹果永远是最好的,怎么不去看…  相似文献   

10.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和终极实体,但上帝之于人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文力图通过三位诗人“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上帝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其中潜隐的神性的“信仰之上帝”向人性的“爱之上帝”发展的宗教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上帝之手总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奇迹:一名失明长达25年的老祖母,在因冠心病发作造成短暂昏迷后醒来时的第一句话是“我能看见了!我能看见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上帝把一捧快乐的种子交给幸福之神,让她到世间去播撒这些种子。上帝问:“你准备把这些快乐的种子放在什么地方呢?”幸福之神回答说:“我准备把它们藏在最深的海底。”上帝听后摇了摇头。幸福之神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那我就把它们藏在高山底下吧。”可上帝听后仍是摇头。最后  相似文献   

13.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读了2003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登的《家长才是“上帝”》一文后,笔者对文中“视学生为‘上帝’不合适”之观点很是赞同,但对文中“家长是学校教育服务的‘上帝”之观点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西哲有语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我倒想说,上帝一发问,人类就变得热闹,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实,无论上帝笑不笑,人类总是要思考的,韩愈说过“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困惑如铁锁,“思”乃解惑之钥匙。据说有人问“什么是  相似文献   

16.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体悟人生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人生如带”中写道:每个人诞生的时候,都是上帝之手涂抹干净的一盘磁带。伴随我们的生命,它开始缓缓地转动。录下大自然的风雨,录下慈父母的教诲,录下前人心血的结晶,录下远方未知的问号……  相似文献   

18.
等到上帝创造第一位母亲时,他已经超时工作进入第六天。一位天使出现了,问道:“您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造这一个人?”上帝回答说:“你读没读说明书?她必须是可洗的,但不是橡胶的;她有200个可活动的零件,全部可以更换;她靠清咖啡和剩饭剩菜运转;她的腿上可以同时坐上3个孩子,而她站起身时,这腿又恢复正常长度;她的吻能治愈一切,从擦伤的膝盖到破碎的心;她还有6双手。”天使听了大吃一惊。“6双手!不可能!”他说。上帝回答:“哦,手并不是难题。母亲必须有3双眼睛,这才是最难做的!”“标准模型上是这样的吗?”天使问。上帝点点头,“是的。一双眼…  相似文献   

19.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上帝的使者”●林希(留学德国)第一次见到“上帝的使者”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门铃响过,我先从门上的“猫眼”向外打量了一下,奇怪,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模样倒是挺斯文的。我犹豫了好几分钟,不由想起报上才报道过的几件入室抢劫案。然而,或许他只是一个普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