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简·奥斯丁每部作品中都出现了性格鲜明、人格迥异的牧师形象。这些牧师形象的塑造不仅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长期影响有关,也与作家自身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家庭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透过这些牧师形象可以看出简.奥斯丁复杂的宗教情感——表面上的疏离超然,实质上在赞同与批判的矛盾中徘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艾·巴·辛格作品的分析,指出这位犹太作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侧重论述了辛格对宗教信仰的矛盾与徘徊过程,由此揭示其作品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5.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宗教发展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宗教的市场化和竞争化、世俗化倾向明显、传播快速化、矛盾磨擦增多、宗教间交流对话加强、宗教极端主义产生、新兴宗教与邪教不断产生等新特点.针对这些新的特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宗教研究和宗教管理工作中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罗杰·奇灵沃思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善"与"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他既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扼杀又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丹·布朗创作的"罗伯特·兰登系列小说"历来备受读者的青睐,2013年问世的"兰登小说"第四部《地狱》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丹·布朗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将原本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双方完美地统一和共融于小说之中。《地狱》一书正是沿袭了丹·布朗的这一创作特点,将高雅与通俗、真实与虚构、宗教与科学三对矛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特征、功能入手,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根因。揭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间的矛盾与适应的两重性。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消极作用,阐述了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举措。宣传了党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0.
信仰、宗教、邪教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它们分别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仰最终要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而宗教的世俗化却又使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宗教因子及相关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宗教?构成宗教的条件是什么?凭什么来判断某种文化就是宗教?根据相关学科理论和中国宗教历史传统和现实表现看,构成宗教的有七个基本因子,以此对传统宗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民间信仰、会道门、迷信、邪教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概念的厘清、特征的概括及宗教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可为宗教学理论研究提出一点参考,为宗教政策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12.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13.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therapists (N = 220) completed an Internet survey about religion/spirituality in therapy, with 200 of these therapists describing therapy with a recent client whose issues involved religion/spirituality. Common client religion/spirituality issues were questioning one's childhood religion, exploring religion/spirituality beliefs, and using religion/spirituality as a source of strength. Similarity of therapist and client religion/spirituality values was not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herapists with higher levels of religious commitment tended to rate religion/spirituality goals as more important and use religion/spirituality intervention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rapists with lower levels of religious commitment. Finally, therapists with more religion/spirituality training had higher self-efficacy for working with religion/spirituality issue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research, and train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起在分析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目前宗教存在的意义。本文从宗教的内涵,宗教的功能,宗教市场论,三方面来分析宗教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仅就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近十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从宗教人类学学科理论研究,宗教人类学视角研究,宗教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三个方面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历史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产生与存在的根源、演化过程及其消亡规律的观点.宗教的产生有自然、社会和认识论以及其它复杂的根源;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存在的根源;宗教演化是有自身规律的,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消灭宗教,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浙江民间宗教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浙江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兴盛的省份之一;浙江对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浙江是江南民间宗教发展的重要基地;浙江民间宗教发挥的宗教和社会保障功能,平和的活动方式展示了民间宗教发展的另外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