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丁玲 《考试周刊》2007,(36):101-102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情感。她对"死亡"的感受和描写是深刻而独特的,有多重含义。本文通过考察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意象的多重含义,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和"永生"的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3.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 ,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 ,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相似文献   

5.
《我死时听到了苍蝇的嗡嗡声》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诗歌短小精悍,反映对于“死亡”和“永生”的思索,从而对“永生”提出异议。诗歌形式优美,内容深刻,二者巧妙结合,完美统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6.
对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深入细致的研究显示,"死亡"在迪金森的笔下具有深刻的诗学内涵和美学意义。本文从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诗学渊源及多元诗学维度出发,探讨诗人对"死亡"的诗学阐释,论证诗人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死亡诗学。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死亡"诗歌里存在大量新奇隐喻,让人感到突兀难解,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狄金森"死亡"诗歌,能从认知层面揭示狄金森"死亡"诗歌所蕴含的各种隐喻之迷,从而更好地体验其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一直被称为二十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南惹?她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使用意象这一诗歌技巧,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深奥的哲理.本文从阐述狄金森意象诗歌独特的创作特点,具体分析狄金森以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为主题的诗歌中新颖、奇特、凝炼的意象,以期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欣赏狄金森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一直被称为二十世纪初英美意象派的先驱。她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擅长使用意象这一诗歌技巧 ,来表达抽象的内心情感和深奥的哲理。本文从阐述狄金森诗歌意象的影响源着手 ,介绍她独特的诗学理论 ,具体分析狄金森以自然、爱情、死亡和永生为主题的诗歌中新颖、奇特、凝炼的意象 ,以期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欣赏狄金森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狄金森诗歌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者的许多契合之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思想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有形象的演绎。狄金森对虚无的体悟以及对死亡的态度也和存在主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诗之灵魂。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狄金森不同主题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读者可以更真切深入地理解诗人对于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等人生哲理的独特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12.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3.
曾颖 《海外英语》2014,(6):201-203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隐士女诗人。诗风独具匠心,意象突出,蕴含丰富,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激情澎湃。诗歌以死亡、永生和超自然等哥特题材为主,给读者营造一种黑暗、恐惧和伤悲的黑色浪漫主义氛围。该文以寻求艾米莉·狄金森哥特因子创作源为主旨,初探当时社会哥特因子的发展,窥探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点及简要分析影响艾米莉·狄金森创作来源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以诗意深莲,意象奇异,语言表达形式上独辟蹊径,大胆革新,并采用模糊的象征和隐喻等闻名于世.死亡和永生是诗歌不朽的主题.在多恩的<死神,你莫骄傲>和艾米莉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的这两首诗中,多恩的男性阳刚和艾来莉的女性阴柔共同演绎同一个主题--"死亡".然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导致了他们对"死亡"的描写风格各异.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首诗来讨论他们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15.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6.
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女诗人,她的死亡主题的诗歌长期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的评论和阐释,本文也拟对其死亡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诗歌中反映出的作者对待上帝的态度、以及作者对永生的认识等角度进行解读,以期对这位神秘的美国女诗人对待死亡的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宗教态度有个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狄金森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主要包括比喻意象、象征意象、具体意象、抽象意象、动觉意象、视觉意象等。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意象使狄金森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将文字的力量视为自己独特的信仰,以圣经中"道成肉身"的段落为依据,暗示自己的诗歌文字同样可化为肉身。诗人隐居的生活方式造成身体的不在场,而其灵魂不懈地用文字去寻找,去替代那个缺席的身体,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幻化为独具魅力的诗,诗歌与生命在此重叠而彼此照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宗教话语在19世纪美国人文主义诗人朗费罗的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善"的书写、"爱"的传播以及对"死亡与永生"所拥有的旷达胸怀。只有对宗教的眷恋,诗人才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朗费罗在诗歌中常用宗教般的语言、比喻、象征,一般不具备宗教情怀的读者很难发现诗人作品里隐匿的神学。朗费罗以宗教启示论与情感对抗美国建国初期艺术上的功利主义、生活上的实用主义,同时呼唤对信仰的敬畏与生命的欢喜,从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人文思想中的宗教话语与朗费罗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