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我的心中,文学与读者是两个上帝。我的这部小说是我的欲望与想象的产物,它与现实生活貌合神离,格格不入。我想告诉人们的是我的精神体验和心路历程。我觉得一切企图用传统生活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3.
无题     
我--兰台耕耘者,显赫的地位与我无缘,奢华的住宅与我无缘,高额的薪水与我无缘、时髦的服饰与我无缘.  相似文献   

4.
译完《往事与随想》,完成了我此生的最大心愿,已心力交瘁。在交稿之前,我还想谈谈我翻译《往事与随想》的缘起、经过,以及巴金先生与我的相识和对我的提携。  相似文献   

5.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6.
我和《档案与建设》相识于1997年,那年我刚进入苏州大学档案系,一晃已经7年了。我已经从一个原来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整日与档案打交道,档案已经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高校档案工作者。7年来,《档案与建设》不仅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像是我的一位长辈,谆谆教导,鞭策我前进,给予了我作为一个档案人所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档案人,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档案与建设》在我人生的低潮,给我带来了福音,给了我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为我指明了人生之路。那是2001年的初夏,我即将走出校园象牙塔。我一次次穿梭于人才市…  相似文献   

7.
我当记者的时间不太长,在我的记者生活中,我以写名人通讯与专访多。这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中外电视》(香港)编委会当记者,我不久前又应聘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推荐我担任《作家与企业家》杂志记者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在她的举荐下,《作家与企业家》总编周介人聘我为记者。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8.
我与贵刊结识一年整了,这是我第一次与贵刊通信,也可以说贵刊是我无言的教师,自从认识了她,我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赶走了我的孤寂,我真的感谢你——我的无言老师。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站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陈染著定价:28.00元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本书讲述我(陈染)与我,我与物,我与生存,我与思考等话题。从青春的激烈到如今的沉静,从往昔的叛逆到现在的洗练,每个人都可以在作  相似文献   

10.
笔,我手中的笔握了几十个春秋。从生理年龄来说,我是进入人生七十古来稀了。可是,我的内心总觉得意犹未尽,我的心理年龄依然年轻,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当我如数家珍地翻阅几家出版社为我结集出版的九本书时,我内心充满欢愉与欣慰。我为被采访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看到《新闻与写作》,是我上高一的时候在父亲的办公室里。之后,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我当时学习科目较多,任务繁重,但我却怎么也放不下《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不仅指导我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学术动态,还帮助我拿起笔也学着写些短小的消息。当时我是安康市二中办的《一川》文学刊物的主编,很需要提高自己本身的写作、鉴赏与编辑能力,我自然将《新闻与写作》当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新闻与写作》刊物的内容很广泛,不仅有当今名家的杰作,也有时下新闻佼佼者的力作;尤其是栏目设置丰富、合理。像每期的封面,几乎登的都是上乘…  相似文献   

12.
谈起我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故事,就要先说说我与《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的故事。我与《中国地市报人》这份新闻战线上大名鼎鼎的专业杂志相识已经有六个年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工作上,它是我学习的智囊;在业务上,它是我进步的导师;在生活上,它是我品读的益茶。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志同道合的好缘分,有许多文章令我深长回味,常看常新。她是我工作中的好帮手。我原是一名教师,  相似文献   

14.
翻阅案头的一大叠书稿,我能感到它的温热。领袖先辈和元帅将军的故事已构成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亲历者,书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师长与战友,或是我的后辈与朋友,我大都熟悉与了  相似文献   

15.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16.
《档案与建设》伴我二十年,成为我工作学习、理论研究和档案业务写作的良师益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档案战线经恢复整顿,各地加大了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档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作为某陆军学校第一任档案助理员,迷迷糊糊地走上了这个岗位。当时我对档案两字相当陌生,对档案业务一窍不通,如何开展工作难住了我。恰巧此时《档案与建设》创刊了,第一次拿到《档案与建设》,她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一口气从头看到尾,从此我一期不拉地期期拜读。凭借《档案与建设》的指导,我对档案工…  相似文献   

17.
感悟兰台     
<正>我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95年的秋天,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幸成为一名兰台人。从此,我就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档案相识之初,枯燥、单调、呆板和默默无闻是我对这项工作的最初认识。然而,在与她心形相随21年后,我对她渐渐产生了一种化解不了的情愫,今生今世我将与她携手共进,因为,档案在我的眼中已不仅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或是生命中形同路人的过客,而是我人  相似文献   

18.
读者之声     
△河北内邱中学语文教师刘振新: 我爱好写作,给报刊寄去不知多少稿子,篇篇查无音信。苦恼中发现了《新闻与写作》。我一边钻研、一边实践,破天荒地在《邢台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处女作。从此我与《新闻与写作》有了特殊的感情。一年多来,在省市报刊电台上,我发表了42篇文章,因而我在本校受到重用,外校(高考补习班)也慕名聘我教作文。评讲时,《新闻与写作》就是我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挺受同学们欢迎。当年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年轻的供销社仓库保管员。一次,与我同龄的发货员张风英问我有啥追求,我答没有。她建议我业余时间学习写稿,还给我介绍了一位常  相似文献   

20.
朱萍 《新闻前哨》2011,(4):32-32
我是农村新报一名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记者。 今年2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上午10点多钟,省委书记李鸿忠来到农村新报编辑部视察.在我的办公桌前,鸿忠书记与我亲切交谈.勉励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办好报纸,多为农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