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超重”、“失重”现象的分析是高中物理的难点.应该说“超重”、“失重”只是两句俗语.只要弄清本质,就不难把握.  相似文献   

2.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  相似文献   

3.
高一物理在讲述“超重和失重”这一节内容时,用模拟升降机的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进行实验时,由于学生可以观察的时间太短。钩码运动的过程交替过快,测力计的指针摇摆晃动很大。有时还会出现现象相互混淆。原有仪器不能明显展现超重失重现象的情景,教学效果欠佳。所以我就制作了滚摆式的超重、失重演示仪。  相似文献   

4.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为例,从“问题”“活动”“生成”3个维度构建物理高阶思维课堂。课前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利用手机、体重秤、便携式手提秤等家用设备探究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课上通过问题驱动呈现超重和失重的认识过程,区分超重和失重的方法,运用Phyphox软件测量手机对手掌压力的极值,推理压力为零条件下的手机受力特点并建立完全失重概念,并通过有关太空生活的问题深化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超重”与“失重”现象是日常生活及现代科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升降机的启动和停止过程、火箭的发射过程及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中,都存在“超重”或“失重”现象.而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中“视重”和重力的关系、“超重”和“失重”的实质,相当数量的学生还存在模糊认识,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想“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高中阶段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然后列举存在争议的两种特殊情况,最后分析得出界定高中阶段"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超重与失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下面介绍几个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三年级物理教科书(1991年版)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节中,以升降机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为例描述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但超重和失重概念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超重和失重实验又是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难题。为填补超重失重知识点的实验空白,突破这...  相似文献   

10.
新程理念下的教学更需要加强教学反思.三年前对“超重和失重”一节课的设计,虽说当时认真挖掘教材,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课本编者的思路,先由电梯的超重和失重情境导入。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给出超重失重的条件,再来解决习题,接着点明超重和失重实则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规律,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设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1 制作背景 新课标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这节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超重与失重现象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测力计或台秤测物体的重力时示数会变大或变小.虽然学生通过坐电梯或坐过山车能获得亲身体验,但却无法直观地看到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测量示数的改变,因此这种体验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感受在现象中示数的变化,将更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与学习.本教具"超重与失重现象演示仪"正是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制作的.  相似文献   

12.
唐慧 《考试周刊》2011,(33):168-168
超重或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的应用,产生原因是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时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常称为视重。视重不等于实际物重。当发生超重现象时,视重大于物重;发生失重现象时,视重小于物重;发生完全失重现象时,视重等于零。例如一个人站在电梯中的台秤上,若电梯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七节中“超重与失重”这一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实际应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图方便,直接由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推导,从而得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这样学生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凭印象,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笔者认为,对这一课时的处理,可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核心概念“超重和失重”为例,以“情境、问题”为导向,在真实情境和问题中引导学生亲历超重和失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完成对概念的深度探究并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物体处于超重、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仍然存在,并且重力的大小、方向均没有发生变化.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仅由物体的加速度决定.  相似文献   

16.
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以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为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升降机换成升降电梯,都是通过分析人对升降机(电梯)的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为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前者安排了“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后者在例题旁安排了一幅插图,说明人站在体重计图2上下蹲或起立时也能看到超重和失重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直接以此类方式分析理解失重和超重现象,学生兴趣不高,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事例虽取材于生活,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测量过体重的…  相似文献   

17.
“超重和失重”现象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定性-半定量-定量-理论”教学策略的正逆实施,既能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超、失重”概念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第一册《超重和失重》一书,教材是利用站在升降机内测力计上的人通过升降机的上升、下降,观察测力计示数的例子讲解的。内容叙述简单,学生看不到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很难理解。为了使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我在教学中自制了一套简易的超重演示器和失重演示器,定性研究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效果明显。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制作器材5N平板测力计、400g钩码、薄弹性金属片。2制作方法a.超重演示器。①将薄弹性金属片剪成1mm宽、7mm长的细条。②将平板测力计的挂钩从指针以下2cm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学生的实验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分析现象,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问题-设计-体验-分析-结论”的模式数学,这样便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概念、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自身的潜能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以《超重和失重》课为例简介如下: 1 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了解超重、失重的实际应用。②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