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分析2008~2017年西宁地区雷电灾害历史数据和闪电定位数据,采取易燃易爆场所雷电灾害风险普查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对比分析2002~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时间段的防雷减灾投入和雷灾损失,分析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减灾效益。结果表明:由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对比情况来看,灾情个数、经济损失变化值、设备损失变化值均为负,即说明损失都在减少,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的减灾效益为正。因此,西宁地区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减灾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雷电定位图形显示系统获取的2004~2006年7~9月闪电资料,进行了闪电的时空分布、闪电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总闪电中负闪电占大多数;正闪电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电;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总闪电、负闪电呈双峰双谷形;最多闪电次数出现在8月;闪电的高值中心在以大通、湟中、互助构成的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年~2018年包头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研究了包头地区2015年~2018年闪电发生频次与雷电流强度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包头地区地闪发生以负闪电为主,其中固阳县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4年来地闪发生次数较多,白云鄂博矿区发生地闪次数较少;包头地区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且均分布不均匀。通过研究地闪空间活动特征,期望为今后该地区有效开展区域性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以后包头地区防雷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闪电定位实测资料(中国防雷网),对马钢制氧厂雷灾事故进行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在GIS信息图上,计算雷闪点与受损设备的距离,通过受损设备的磁场强度和闪电感应电压的计算,分析雷灾事故的原因,提出防雷技术方案。通过整改并经实践检验,雷电防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资料,从闪电的季节变化、月变化、日变化、雷电流幅值特征、主要闪电方向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的闪电气候分布特征规律,划分了雷电易发区域防范等级,结合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日照万平口海滨浴场所在区域范围内2007~2018年地闪次数795次,其中负地闪777次,正地闪18次,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为17.32kA,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明显大于负地闪电流强度平均值,每年3月和4月有少量闪电活动,5月逐渐增加,8月闪电活动最为强烈,11月到次年2月基本没有地闪发生。夏季为地闪活动的高发期,春季和秋季地闪活动较少,冬季基本没有雷暴天气。每天0~24时都有闪电活动,16时~3时为高峰时段,下半夜和上午发生闪电活动较少。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5~35kA,约占地闪总数的95.22%,其中雷电流强度在10~15kA的地闪占地闪总数的比例最大。区域闪电的主导方向为西北,次主导方向为西南。依据地闪密度标准将山东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日照区域范围属于二级,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设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应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综合防雷措施。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等综合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2013年8月23日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西平王"雕像受损事件,利用探空、闪电和雷达资料对事发当天天气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发当天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事发点遭雷击时雷电活动较频繁。从雷电活动、铁磁体剩余磁场和雷电流释放路径三个方面监测资料对雷灾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最大雷电流强度为-63.7kA,出现在19:30分,距离雷灾事发点约2.5km;剩余磁场最大值6.2mT,位于雕像底座西北角,与现场调查询问记录资料一致,得出该雕像为直击雷所致。并就此雕像遭雷击提出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计算机机房的雷电防护主要是防感应雷的入侵和综合布线系统的防雷。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雷工作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雷电入侵计算机电器设备的形式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采用青藏高原地区WWLLN闪电定位观测数据,通过对数据统计处理,,研究了该地区闪电活动时间、空间两个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得出:(1)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具有显著的日分布差异性,主要集中在13:00~24:00时间段内,每个月份下均有闪电活动的发生,总闪电频次属于双峰值的变化类型,且均在6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一个峰值,在8月份闪电活动达到了第二个峰值;(2)不同区域之间闪电密度月分布情况不一致,每个月份下统计出的闪电密度值也不相同,且均呈单峰值变化类型。其中高原西部、中部、中北、东北区域,闪电密度值从1月份开始缓慢的增加,在7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在西藏南部区域,闪电密度值也从1月份开始迅速的增加,在5月份闪电密度值达到了峰值,闪电活动强于高原西部、中部、中北部区域;(3)青藏高原落雷密度没有较好的一致性,存在两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中部那曲附近,另一个闪电活动高值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在高原中北部区域,探测到的闪电密度值要稍弱于上述两个区域,但闪电活动要高于其它区域;(4)青藏高原闪电活动在逐月的变化过程中,总体呈现出从东部逐渐向西部发展,然后又向东部逐渐消退的变化规律。闪电活动从3月份开始出现,在5月份期间逐渐向高原西部区域发展,在7月、8月期间,闪电活动达到了峰值,从9月份开始闪电活动逐渐向东部区域退却,到11月份时候闪电活动几乎消失,相对较少。研究所得结论能够为青藏高原雷电防护设计工程以及雷电灾害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青海省闪电监测网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监测资料,对青海省闪电活动特征(时间、空间特征及正负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海省各个地区利用雷暴日数与闪电次数、闪电天数得出计算雷暴日数的两个关系式。结果表明:2015年青海省闪电平均强度为20.42k A,以负闪电为主;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青海的东部、东南部及南部;春夏季的最大正负闪强度比秋冬季大,但平均正负闪强度要比秋冬季小;闪电次数也是春夏季发生的比秋冬季多,但正闪电在秋冬季发生的几率要比春夏季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C波段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2011~2013年三年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影响西宁地区的近7成对流单体主要出现于西宁雷达W-NW-N方向大约60km的地区,平均持续时间约20 min左右,平均移动速度为8m/s左右,减弱或消失方位为SE;雷达各PUB产品(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组合反射率、最大云顶高度及单体个数)和同期闪电频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雷电预警来说,实际意义不足;质心高度和雷电频数二者的同期相关性为负,但和滞后36~54 min的闪电频数相关转为正相关,且提前量更大,这种最大质心高度接近最大云顶高度后突然下降的特征更容易在雷达产品中判别,可作为雷电天气发生前的特征阈值来确定;最后统计凝练了雷电天气发生发展时的相关雷达产品预警阈值。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浙江省雷电灾害(简称雷灾)数据库,对1998-2020年气象部门收集的浙江省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该地区雷灾的损害类型特征、受灾行业特征及典型雷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资料包含9728起雷灾,其中357起雷灾造成了282人受伤,307人死亡.雷灾的主要损害类别为公用电力电子设备受损(48.33%)和家用电器受损(43.25%),主要受灾行业为制造业(30.35%)、通信(21.14%)和电力(19.73%).伤亡事故数的高发期(2003-2007年)早于雷灾个数的高发期(2006-2014年);电力、家用电器受损、制造业和通信业雷灾峰值分别出现于2003年、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虽然近年雷灾呈减少趋势,但夏季依旧多发.杭州中南部、嘉兴南部、宁波中部、金华北部和温州西北部是雷灾高发地区,其中人员伤亡雷灾多发于浙南地区,制造业雷灾多发于杭州、湖州、宁波和绍兴.农田、树下、水域及其附近、凉亭和简易屋棚是伤亡事故的易发地,城乡灾情差异显著,农村防雷工作尤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张宇  廖慕科 《科技风》2014,(13):158-159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了便利。而电梯一旦遭受雷击发生故障,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因此,对电梯的防雷保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一起电梯雷灾事故为例,结合电梯的结构特点以及雷电侵入损坏电梯的途径,对电梯在防直击雷、防雷击电磁脉冲和防闪电电涌等方面的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丁旻  吴古会  刘波 《科技风》2012,(9):39+41
本文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2007~2011年在贵州地区监测到的2631725次闪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贵州雷电流强度、雷电流最大陡度及平均陡度运用到贵州雷电流的热效应、机械效应、静电感应及雷电反击能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境内无论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年~2009年山东省雷电灾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山东省最近6年以来雷电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雷电灾害特征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全省雷电灾害月份分布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B;空间分布情况表明烟台、临沂市为雷灾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16.
杨靖勇 《科技风》2012,(9):120-121
针对我市农村雷电灾害严重,事故频发的情况,对防雷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结合实际,初步提出了应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措施,以期提高农村防雷意识,科学防范雷灾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16-2020年青海省天峻县境内的闪电定位资料,对天峻地区雷电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天峻地区雷电出现的特征和规律,分析结果可为当地雷电灾害预报和防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雷电对通信设备的危害、电缆线路的影响,雷灾的新特点、注意事项及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重庆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下垫面情况,各区域间的特点分别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御能力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应用数学方法研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因子、承灾体因、防御能力等各因子及其子因子之间的权重系数,建立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模型,确定雷电灾害敏感区划等级,生成重庆地区雷电灾害敏感区划图,提出区域性的防雷保护技术,为雷电灾害防御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天气形势、雷达回波、闪电定位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6月2日景德镇市、乐平、浮梁气象局雷击事故的原因,总结了气象部门的应急处理情况,并提出了雷电防护与保障措施,主要结论如下:高空低槽、层结不稳定、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等系统导致江西北部对流发展旺盛,飑线形成。飑线是重要回波系统,其过境带来的持续、大范围、密集闪电导致严重雷击灾害。雷击事故是由直击雷、感应雷与电反击共同导致,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采用屏蔽、接地、加装避雷器的方式来防直击雷和感应雷,采用设置线性地网样式的排流线来防雷电反击,可以有效应对和防止雷击风险。这些均为以后有效应对与防范强雷电过程,减少雷电灾害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