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主义者强调发挥少数精英在教育认识与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关系教育学”试图将一种诸主体之间的情境性互动引入课堂、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生活。杜威的“民主教育学”强调通过社会化的学校生活和社区化的公共交流来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传播和有效应用。而波普尔“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深邃之处,则在于其看到了某种没有明确认识主体的过程在知识增长中的关键意义。然而严格地说,完全把教育认识过程看成一个无主体的自我演进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也毫无益处,因而需要一种“超主体的教育认识论”来全面整合教育主体和那种没有明确主体的知识过程在缓解教育中的知识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体教育”。但是在有关“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什么是“主体” ?如何具体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笔者看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维度,换言之,教育对象是“三重主体”,也就是说在三种意义上是我们所谓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第一,教育对象是“先验主体”。这里的“先验”是借喻的说法,它是指人类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遗传现象。因为人类祖先千百万年的总体社会实践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社会性遗传等机制完全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诞生之日起就禀赋…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教师特别青年教师要注意教育理念的思考和研究。是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衡量合格高校教师的标准。本文提出“以人为本,实施主体教育”的教育理念,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内涵和教学实际中如何贯彻等问题。结论表明,以此指导教学行为,达到了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孙占林 《上海教育》2007,(6B):30-30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是在对“教育的应然状态”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好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裴娣娜教授谈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中 《四川教育》2001,(7):34-35
主体性教育研究——我国当代教育实验的热点话题,引起了我省教育科研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激励了我省不少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探索的积极参与,本刊也特辟了“主体性教学研究”的栏目,刊发了大量的主体性教学研究的章、课例,促进了我省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发展。最近,记抓住“全国主体教育第五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的良机,带着什么是现代教学观,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策略有哪些等问题,走访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  相似文献   

6.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命题,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是在克服了我国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和西方的“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而提出来的。如何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毋庸讳言,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确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材体系陈旧、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弊病等),但教师、学生的观念、意识不到位,不能不说是重…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由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本从“三个转换”,即从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换,从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换,从传授主体向服务主体转换,探讨了开放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从导学、助学、劝学、督学四个方面,阐述了开放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导学”。本从《电大英语)导学实践入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有效学习方法、学习媒体进行学习,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胡云 《教育论坛》2006,(6):45-45
如何落实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地理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才是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的教育形式要求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路子。本文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弹好地理课的前奏曲;组织讨论,探究问题;布置地理调查内容;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新的课型六方面阐述了创造“乐学”氛围,激发“主体”意识这一创新教育的经验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拓展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就是给予教师与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活动,追求教育整体效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我爱我家”、“海洋之旅”、“我话名人”等都是颇具吸引力的主题,孩子们跳出书本,走向综合,忙得不亦乐乎,学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2.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13.
主体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人的主体地位逐步被重视,并延伸到教育领域,1981年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①这一论题以来,对主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广州市80年代中后期研究和制定小学德育整体改革的理论和实施方案之时,就确定了对学生主体意识进行引导的策略和目标。②1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的兴起长期以来,我国处于一种漠视人的主体地位的状态。在教育中只是把学生当成肆意灌输和刻画的对象,无视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和潜质的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教育》2004,(3):10-12
如果从1981年顾明远先生明确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算起,主体教育已走过二十三年的历程了。此后众多理论家如黄济、王策三、叶澜、周虹等,围绕教育“主体”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992年,王道俊、郭文安在《关于主体教育思想的思考》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主体教育”的概念。同年,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催动下,中国大地兴起了主体哲学和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热潮,继而推动了依托中小学开展的培育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教育实验。长江以南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团队指导下的中小学主体教育实验学校群,经历了从整体改革实验向主体教育实验的转向,提出了以培育学生主体性品质为指向、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为内容、以贴近日常实践状态的方式优化教育活动体系的总体设计,通过典型学校探路和区域辐射推广的方式,让主体教育思想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回溯基础上,深入反思主体性教育理念、实验方法的适切性及主体教育实验得失;从赓续传统、整合“循证”、走向未来等维度进行审视和调整,得出主体教育实验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引导主体——互动式课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尝试教学中采用新的课型授课,如案例型、参与型、辩论型、咨询型、引导型等,以此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主体——互动式课型”是指,在授课中。教师采用引导为主线,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衔接旧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改变以往的师生的课堂角色地位,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与探讨。引导主体——互动式课型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引导为方式,以互动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进行“引导主体一互动式”课型研究.宗旨意在更有效的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本论文以黑龙江省课题:“引导主体——互动式课型研究与实验”研究为背景,采用了调研法。实验比较法,统计法等,对引导主体——互动式课型进行研究。主要阐述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中运用该课型,对该课型进行试验与研究的具体内容、步骤、具体措施。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更加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主体性学习”,用“双主体转换论”来阐释教学,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但这并没有科学地阐释出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育视阈中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然而,现今学生主体参与水平低下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本文基于生命的观点,本着生成和开放等教育理念,着眼教师与学业的双主体,分析了主体参与的特点,列举了主体参与的若干误区,并加以反思,提出对策。试图为改善师生主体参与状况,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水平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政治课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依赖性较强、自主性尚存缺陷、创新性几乎空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以大局为重,大力推行并实践“学生主体论”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师为主的教法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引导、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主体教育的应然使命及发展路向。指出要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性为前提,通过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来增进教育过程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来增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