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实质,认为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而且也是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制度的创新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只有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才能根本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最后部分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困难,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村职教"九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课题。这种转变将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一转变,并在这一转变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农...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短缺,保护环境,实现物质再生循环,达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科学分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粤东农业是粤东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粤东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实现粤东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拟就对粤东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快粤东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和途径入手,具体分析各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具有普遍性,特殊性,渐进性和互动性等本质特征,据此,提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产要素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高,土地产出效率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农业呈现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点,必须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基本途径,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村消费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分析制约我省落后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并从要素、制度两方面入手对加快我省落后地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同样的经济增长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资源、资金的双高投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一种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串,科技贡献率,管理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前者是粗放型的,后者是集约型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江泽民同志在考察河南的农业和农村时指出,“农业也要狠抓两个根本性转变”,同时强调要特别重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呢?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一)D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  相似文献   

9.
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而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经营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新型农民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湖南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转变经营体制,建立市场主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积极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开发支柱产业;提高领导水平,加强领导力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如何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减轻农业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论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如何从体制、政策上创造条件,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李勇 《滁州学院学报》2002,4(4):9-11,17
农业改革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效益最大化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流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都是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改变传统农业方式,使我国农业实现持续、稳定、长期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狠抓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农村成人教育面对的是生产第一线上的广大农民,与农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如何适应形势要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去年提出了科技入户。“农业科技入户”就是选定科技项目,通过推广到户,直接把先进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民的手中。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1)农业科技入户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迫切需要。(2)农业科技入户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3)农业科技入户也是先进的实用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农村经济随宏观经济软着陆后再腾飞希望之所在。农村经济的实践表明,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农村经济体制转变是完成农业产业化使命的首要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组织状态,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认识并发挥政府宏观行政职能,可以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和两个根本性转变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屈国胜 《安康学院学报》2003,15(2):10-12,18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安康环境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经营绿色与安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经营绿色是生态、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发展策略,实施经营绿色战略对传统增长方式的冲击可能会产生消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的关键是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可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互影响,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性要素,即教育不仅能够直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的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文化和社会伦理价值功能能够改变经济运行模式、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从而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又直接影响教育行为的选择,即教育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而存在,或是作为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存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者的关系,全面开发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旁式转变的作用,对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低效益向现代的集约型.高效益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而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农业科学技术经营和推广人才,为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经过80年代前期的高速增长之后,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人们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欣喜”中清醒过来,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解决不了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要想使中国农业摆脱目前的困境,持续向前发展,必须通过农业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现代化的改造。本文将从中国农业的发展轨迹与现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困难及成因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