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生命起源于水,生命现象离不开水,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纵览近二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关于植物生理的考查可以说是不变的主题,而以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为背景的试题则频频出现。这类试题的命题角度可以从如下八个方面进行突破。命题角度1吸胀作用及亲水性大小的原理【例1】有机化合物中具有不同的化学基团,它们对水的亲和能力不同。易与水结合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具有大量亲水基团的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等分子易溶于水;难与水结合的基团称为疏水基团,如脂类分子中的碳氢链。脂类分子往往有很长的碳氢链,难溶于水而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2,(1):53-53
果蔬中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泛酸、叶酸等,基本上是溶于水的,所以能够整个洗的要整个洗,最好不要削皮或切开以后再洗,以免营养物质从切口处悄悄流走。  相似文献   

3.
一、检查有机物的溶解性.通常是加水检查,观察其是否能溶于水.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乙酸与乙酸乙酯、乙醇与1-氯乙烷、甘油与油脂等. 二、检查液态有机物的密度.观察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在水中浮沉情况,可知其密度比水的密度是小还是大.例如,用此法可以鉴别硝基苯与苯、四氯化碳与1-氯丁烷等.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餐吃的食物中多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其中米饭或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口腔,咽入胃,经大肠、小肠等消化器官而消化成较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而被吸收。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这就是化学性消化生成的新物质。那么,当我们吃米饭(或面)时,在口腔中经咀嚼与唾液拌合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即化学反应呢?试做实验看看。  相似文献   

5.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及检验是融有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于一体的一类题型,在复习中应注意基础知识是否落实到位,实验技能、技巧是否准确规范,逻辑思维是否严密流畅等等.一、有机物的检验与鉴别1.检验与鉴别的常用方法(1)根据溶解性的情况,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如酯类物质、苯、CCl4等,而少数物质却易溶于水(或任意比互溶)如:乙醇、甘油、乙醛,因此用水即能  相似文献   

6.
一、水污染的概念、来源与危害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物质既有有机物又有无机物;既有需氧物质、病原体污染物、石油污染物,又有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水污染有以下几种危害:1、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污染水经过以下途径来危害人体。(1)直接饮用;(2)污染水被食  相似文献   

7.
家长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在3岁~6岁这一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怎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合理的营养呢?我们认为—均衡营养,让幼儿健康成长均衡的营养是指膳食营养物质能充分满足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从结构上可理解为两大类:大营养与小营养。大营养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小营养是指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纤维素。蛋白质:蛋白质是保证儿童在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但不意味着蛋白质供应越多越好。过量提供会增加肝肾负担,引起便秘、口臭、舌苔增厚。脂肪:人体适量的脂肪储备在热能供给上有重要意义,提供的必需…  相似文献   

8.
有机污染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影响较大而普遍。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牲畜污水及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焦化,石油化工等工业废水。从排水量来看,生活污水是有机污染物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可将有机污染物分为两类:易降解有机物和难降解有机物。易降解有机物均为一般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稠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等。它们均难溶于水,在水体中降解很慢,可视为惰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氢键键能小 ,一般在 2 4 KJ/mol左右 ,比共价键键能小得多。难怪乎一些化学资料以及化学课本把氢键入另册 ,甚至把它排在化学键之外。其实在很多物质的分子中都有它的存在。氢键既是分子间作用力 ,也是分子内的作用力。氢键是一个很重要的“化学键”。一、氢键与物质的水溶性一些易溶于水难电离的分子化合物有亲水性的原因 ,大多是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之故。低级醇、低级醛、低级脂肪酸以及蛋白质、糖类等分子中的一些基因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所以都易溶于水。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它的亲水性可谓强矣。原因是乙醇分子中羟基能与水分…  相似文献   

10.
曹洪昌 《中学理科》2002,(10):41-42
对有机物进行分离和提纯的试题是以有机物知识为载体 ,融有机物性质、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于一体的考查综合能力的好题型 .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方法 ,一般可根据有机物的溶解性、酸碱性等性质的差异 ,把其中一种转变为可溶于水的物质进入水层 ,而另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仍留在有机层 ,然后再用分液漏斗把它们分离出来 .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原则是 :(1 )不增———在除去杂质的同时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 )不减———不能减少被提纯的物质的量 ;(3 )简便———分离操作简便易行 ;(4 )易得———除杂试剂价格便宜 ,容易得到 ;(5 )最好———所…  相似文献   

11.
营养物质应包括核酸●安徽利辛一中(236700)杜颖武在生物学教科书以及其他资料中,营养物质只有水、无机盐、维生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这六类,核酸不属于营养物质。然而,核酸的营养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不能代替的。营养物质应包括核酸。美国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  相似文献   

12.
物质推断题是一种常见题型,解答此类习题除必须熟悉物质的特性、反应规律及现象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采用各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现就这类习题的解题思路,作一分析,供大家参考。1 根据物质的特性推断 所谓物质特性,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殊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铜是蓝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氢氧化铁为不溶于水的红褐色固体,碳酸盐遇到酸产生气体,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与硝酸银反应  相似文献   

13.
余文慧 《早期教育》2001,(10):26-26
蔬菜是人体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然而,蔬菜中的各种维生素极易溶于水,遇到碱性物质时很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因此,要想较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成份,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饮用蔬菜汁。  相似文献   

14.
例 8. 关于化合物 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本题考查苯及烯烃的结构与性质。烯烃因为含有双键,所以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加成聚合反应。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属于烃类,易溶于有机物,难溶于水。苯环上有十二个原子共平面,双键上有六个原子共平面。化合物2-苯基丙烯的结构式为 ,双键右侧的碳原子上还有三个氢原子,这三个氢原子与碳原子不共平面。  相似文献   

15.
胡萝卜生食、煮食都有营养,但往往不能有效地利用胡萝卜的营养价值。胡萝卜中所含的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只有和脂肪同炒,才能为人体所吸收,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有利于维护人的眼睛和皮肤的健康。患有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眼干燥症,就是缺乏维生素A的缘故。特别是在儿  相似文献   

16.
煮:对糖类及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溶于水中。 蒸: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和煮相似,但矿物质不会损失。 炖: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汤内,只有一部分维生素受到破坏。 煎:对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工糖、纯碱等,溶于水后得到的液体,化学上称为溶液。要正确理解溶液概念,需掌握以下几个要领。1.抓住溶液的特征一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混合物”是溶液的特征。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形成后各部分的性质和溶质质量分数都一样;  相似文献   

18.
唾液的作用     
人体的脏器、组织与结构真是奇妙,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唾液也承担着重要的保护和防御功能,唾液的潜在利用价值还在不断地被发掘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唾液对人体的多种用途. 助消化 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只有溶解于水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然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物质一般很难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分解为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唾液中的淀粉酶可消化淀粉及糖原,将其分解成可以溶解于水的糖.吃饭时,你细细咀嚼食物,会觉得嘴里有甜味产生,就是这个缘故.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属于水单元的内容范畴。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许多亲身的体验,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探究水的形状和形态变化,拓展了解其他物质也具有三种形态变化,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1.如何判断某物质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答:方法一,从概念着手判断,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方法二:从物质的类别判断:酸、碱、盐、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酸性非金属的氢化物(如NH_3)、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