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静夜思》是摹仿之作刘朝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小诗平白易懂.简短好记.琅琅上口.是典型的“启蒙读物”。早在宋代,就被选进《千家诗》一书而“家喻户晓”。从古至今的文学评论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首...  相似文献   

3.
《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深秋之夜思乡怀人的五言小诗。它短小精悍,语言明白晓畅,情致深远真切,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人口,历久不衰。这首诗在《李太白全集》中原为: 床前看月尤,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乡石巴故乡。忍已在的选本均为  相似文献   

4.
望月思乡     
印象中读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总觉得奇怪,心里琢磨着:故乡在哪儿?  相似文献   

5.
“床”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明白如话,家喻户晓,蒙童成诵,但诗中的“床”字,一般诗歌选本都未加注,以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常用字,就是指当今作卧具之用的“床”。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透过窗口的皎  相似文献   

6.
程玉庆 《学语文》2002,(5):20-20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这自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其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一般都解释为“睡床”,但我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释为“井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静夜思》流传甚广,从唐诗的启蒙读物到不同的唐诗选本,都收录了此诗,它较好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自然不饰而又韵味无穷的风格,是一种不需技巧的圆熟。正如胡应麟所评:“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但大多的选家及读者对该诗  相似文献   

8.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9.
月诗     
古往今来,咏月亮的诗词何止千万首,其中好诗好词也着实不少。以诗而言,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为此千百年来游子“举头望明月”,就会油然勾起故乡之思。李白在四川长大,热爱巴山蜀水,将出蜀时,写了一首七绝《峨眉山月歌》,通过咏月表达了对蜀地的依恋,诗也非常出色。以词而言,人们不会忘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每到中秋就会吟诵它,祝福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外国咏月好诗也数不胜数。歌德的《对月》,情景交融,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有歌曲之王  相似文献   

10.
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三种解释; 一、将“床”理解为睡觉的床,认为这首诗是写诗人“上床入睡时,因看到床前由窗口照入室内地面上自如秋霜的月光,而引发望月思乡之情。”(《阅读与写作》1993年4期《谈引用警语名句的错讹》)这样  相似文献   

1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这首七绝,明快疏朗,音节浏亮,易于上口,少儿喜诵。不过,它写的是什么?那“君”指谁?却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早年“离蜀地”所写,因此,诗中的“君”是留在蜀地的朋友(见《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  相似文献   

12.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13.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查询,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据称,中国大陆学者一般都同意,日本版本的《静夜思》和现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应当是李白原诗。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5.
开心碰碰车     
李白近视学了《静夜思》之后,老师问小刚:“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有何感想?”小刚脱口而出:“我想李白一定是个近视!”  相似文献   

16.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李白《将进酒》这首诗,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劝酒歌”,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能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对高三学生来说实乃一件幸事。“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咏酒的诗篇最能展现他的个性。我们正可以通过对《将进酒》的赏析,来感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且被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这首诗被选入高中语教材的第五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其主旨的探析存在许多疑点,不能不算是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8.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9.
“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相似文献   

20.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