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程 《新闻世界》2010,(11):163-164
新闻评论作为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判断和评论,对于人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它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从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的可能性以及操作方式两方面谈谈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2.
汪光吉 《新闻世界》2011,(2):142-143
新闻评论是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及时或适时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信息,它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面对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新闻评论来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为例,探讨新闻评论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宁 《新闻前哨》2005,(9):84-85
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其形式更为多样和灵活。但更重要的是。公众在网络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时,有了不设限的媒体空间和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极大地调动了公民关注和谈论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并通过网络舆论的影响达成利于公共利益的共识继而影响其行动,这些都有利于整个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建设。“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领域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价值层面的以民众利益和社会需求为依归的精神取向。它  相似文献   

4.
柴巧霞 《新闻世界》2010,(10):29-30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相应的现代公共精神建构的滞后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诸多深层次的焦虑,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更加剧了集体的焦虑现象。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融新闻性、群众性、理论性、政治性为一体的文体,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共话语平台,而且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领域、公共精神等相关问题的阐释,来简要论述新闻评论在公共精神的建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凌 《东南传播》2012,(5):128-130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却不容忽视。面对诸多发展瓶颈,电视民生新闻及评论栏目的改革与发展应引入"公共新闻"理念,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相结合,发展关注公共领域的"大民生";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引导公众价值观为任务,合乎社会和谐与道德准则;注重向新媒体拓展,特别是手机媒体和微博,构建公共互动平台。只有贯彻好这些策略,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才能走出更宽更广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相关评论的分析,解析新闻评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促进社会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7.
草根新闻评论是相对于主流新闻评论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新闻评论而言的,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充满着平民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草根新闻评论能在当今社会中兴起并且快速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草根新闻评论促使理性公民形成,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基于情感的判断会使民众容易发牢骚,愤世嫉俗或灰心丧气,而理性公民会基于理性思考,客观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草根新闻评论是相对于主流新闻评论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新闻评论而言的,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充满着平民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草根新闻评论能在当今社会中兴起并且快速发展,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瑶 《新闻爱好者》2012,(11):39-40
无论是在革命动荡的民国还是改革开放激荡的当下,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面对公共问题、公众舆论、社会危机,报刊已成为各种理念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更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利器。新闻评论在新闻学教育中也一直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尽管如此,综观民国高校新闻评论的课程地位、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当下新闻评论教育相比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考证,以民国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中开设的"新闻评论"课程为研究主线,梳理该课程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实践特色,以期为当下新闻评论的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廖宇飞 《青年记者》2012,(20):85-86
微博时下成为风靡全球、影响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以微博为载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是新媒体下新闻评论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模式.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人们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的诉求,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魏猛 《青年记者》2017,(27):51-52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或能力”,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否合乎理性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新闻评论是利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论证自己的意见的一种文体,理性是新闻评论突出的特征.新闻评论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思维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非理性因素对新闻评论没有影响或者可以忽略.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主体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以及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②主要包括动机、欲望、感觉、情感、意志、习惯等精神要素和直觉、幻想、想象、灵感、顿悟等菲逻辑因素.“非理性不是反理性,而是指不完全受认识者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的某种精神属性与精神活动.”③从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来看,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公共事件中网络评论越来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网络评论的现状、在公共事件中带来的影响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采用实例进行论证.针对在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网络评论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评论的地位     
研究评论,似乎首先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而下定义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新闻,它的定义至少有100个,至于评论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有些大同小异,有些大相径庭。能不能这样认为:所谓新闻评论,是就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在新闻媒介上发表的评论。社论是最重要的评论,它是代表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意见。报纸在大量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还要鲜明地发表主观意见。新闻评论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研究新闻评论,主要是研究报纸上的新闻评论(以下简称评论)。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领域重要的理论架构。本文将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获奖作品分析,探讨新闻评论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是一类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提升与深化.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也是社会舆论、热点、焦点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时,它又有力地引导着社会舆论.在现阶段,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成了社会舆论和主流民意的代言人.可以说,新闻评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具有重要的引导、解惑、表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对于重要社会问题、新近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分析评论。县级电视台处在宣传终端,受众是普通群众,电视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县级电视台在办好自办节目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电视评论,这个观点不仅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是群众讨论社会事务的公共空间,人民群众对此充满期待。一、县级电视台电视评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评论的题材与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的关系正如小说、散文、诗歌、通讯等文体都有题材一样,新闻评论也存在题材问题.按评论的事实或问题涉及的区域,有国际题材,有国内题材.如果按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分类,则可以划分为政治题材,经济题材,等等.如果再划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呢?窃以为,就是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反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鼓舞、批评、引导、阐释作用.但事实上,不同的评论在社会中的反响、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这与题材有没有关系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般说来,新闻评论的题材越重要、重大,其社会价值就越大.因为,题材所以有重大、重要之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之一.一篇新闻评论能否跻身其列,是检验其社会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让我们来看看1992年至1994年中国新闻奖中新闻评论的获奖情况:1992年,第三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11篇新闻评论获奖.其中,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等重大题材的评论共5篇,占45%.1993年,第四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15篇评论榜上有名.其中,反映宏观调控等重大题材的评论共7篇,占44%.  相似文献   

19.
谢婷婷 《东南传播》2013,(11):20-23
发源于美国的"公共新闻"曾因其独特的理念掀起新闻圈的波澜,学界和业界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如今社会转型的到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为公共新闻的"本土化"营造了相对成熟的氛围。作为一份具有专业操守并广受国人尊敬的严肃周报,《南方周末》评论版在言论主体、话语结构以及精英论证三个层面都显现了其特有的公共性特征,并在与其他实践形式的比较中彰显出自身的优势,以此为"公共新闻""本土化"提供一个微观样本。  相似文献   

20.
李丹 《青年记者》2006,(6):40-41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但是,这种社会心理和意见的“表露”往往得靠媒体这一桥梁来实现。正是舆论和媒体的这种契合关系,使得舆论不得不借助媒体的翅膀来飞翔。在某种程度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舆论监督已经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体。据此,新闻评论对舆论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值得分析和探讨。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基础由于人类思考的天性,内在的评价事物的心理需要,还有对民主政治的舆论监督的需要,使得新闻评论这种基本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