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常丽 《滇中文化》2005,(3):36-38
农村化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化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不少地方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甚至出现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随着各种大众传媒化的深入和渗透.不仅对城市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形式.对农村群众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农村群众对精神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农村群众化活动凸现出的档次和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以易门县为例,随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对化消费需求逐渐提高,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在广大农村迅速发展.各种信息传媒覆盖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农村群众化层次和享受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发挥好杜甫草堂、永陵两家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宣传作用,宣传四川和成都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唐宋王朝600年间领先全国的辉煌明成就,促进四川和成都的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两家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在成都市化局的支持下,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于2001年11月16日联合组织召开了“‘扬一益二’暨草堂、永陵化资源开发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化部门的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注重先进化代表的实践。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围绕建设现代化名城的目标,坚持化工作的重心在农村这一指导思想,全市农村化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化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质量不断提高,氛围越来越浓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5.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当代美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结婚成功”的必要条件,推举“分担家务”的人比以往有了明显增加。相反,推举“孩子”的人则从1990年以来有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孙津 《东方文化》2001,(6):85-88
1.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农村的转型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民化的裂变。一方面,农民问题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农民人口的众多,众多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历史地形成了中国的农民化;另一方面,农民或农户正朝着原子化方向转变,这种变化大大削弱了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力量。这个矛盾,或说农民化的裂变,将从根本上制约农村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发展模式。但是中国农民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除了对化很难有确切的定义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  相似文献   

8.
裴登峰 《寻根》2002,(2):102-104
我国历史演进到春秋后期,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王朝已名存实亡。政权下移,诸侯力政,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争霸与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而战国更成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大动荡,导致化和教育被贵族阶级所垄断、“学在王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学”盛行。一大批掌握了知识的“士”,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我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谢泳 《东方文化》2002,(4):112-119
一个时代的政权突然发生转换后,它在化上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是研究中国当代历史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化上的要求,是适应它的意识形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按说,一个时代政治转换以后,大化上是较难突然完成的,但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突然转型,对于知识分子的适应来说,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观察50年代的出版物会发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当然我们不能把他们那些表态性的字和他们的思想直接等同起来,但知识分子在极短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是值得注意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中游先秦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渡河中游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根据已有的发现可将本地的先秦考古学化遗存初步分为四期六段,其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当地的小型石器化传统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延续不断。“麻家山类型”商周化遗存是十二桥化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于大渡河中游地区,对资源的争夺和对交通要道的控制是十二桥化向西南发展的内在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巫瑞书 《寻根》2005,(1):128-132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著名的景观(主要为名山胜水或具特殊意义的地名),往往缘于某些需要而不时迁移。因而,常常出现景观易址,异地同名。大家熟悉的“衡山”、“会稽山”、“九江”、“郢”,以及较为陌生的“千家峒”,等等,皆是。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强调汉代里父老是自发共同体的领导,而忽略了来自各种职能的经济负担.可是,西汉晚期以后的资料显示,里父老直接征收赋役.这些现象是以西汉末自然村落的普遍化为基础出现的.同时,随着王莽末期大量的小农破产或是流亡,他们该出的里社活动经费便成为负责里社的里父老的负担.通过以上对里父老石券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里父老的性质,还可以了解到东汉时期掌握里共同体的国家权力的形态.东汉的国家权力由于当时乡里的全面动摇,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工作,修正了西汉以来通过里社进行统治的支配体系,承认了里父老僤这种新型的自发的乡村组织.这显示了东汉的统治体系虽然继承了秦和西汉以来掌握里共同体的理念,却不得不正视乡里全面动摇的现实而进行了调整,以图谋新的统治秩序.东汉时期乡里的这种性质也是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14.
15.
《Popular Communication》2013,11(1):39-62
The lack of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Mills, 1959/2000) exhibited throughout U.S. American culture functions as a rhetorical obstacle that constrains American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media in ways that are oppositional or media literate. In this study, I administered a qualitative questionnaire to 127 students at a liberal arts institution, in which students were asked to discuss their opinions about media violence. Their responses suggested a lack of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in three ways: (a) They understood the impact of media violence in personal, but not political, terms; (b) they understood media "effects" in simplistic and unsophisticated ways; and (c) they understood themselves to be passive media consumers, as opposed to active media citize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改姓趣闻     
姬传东 《寻根》2008,(6):122-123
更改姓氏是姓氏的30多种来源之一。改姓使得姓氏复杂化、起源多种化、根源神秘化。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趣味横生。  相似文献   

19.
20.
Maritime connectivity in the medieval Mediterranean, highlighted by a number of scholars, acknowledges the importance of maritime technology.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craft permitting trans-Mediterranean trade, exchange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is still often lacking. The lateen sail provided the main form of propulsion to Mediterranean sail-powered ship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edieval period. Yet, its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performance has, until recently remained poorly understood. Clear iconographic depictions outline the basic chronology surrounding the adoption of the lateen sail allowing the main rigging components of the Mediterranean lateen rig to be characterised from the late-antiquity onwards.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diterranean lateen and square-sail allow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rigs. This allows new theories to be proposed, which explain the inven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lateen sail and provide a developed context for its use in the medieval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