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半个月前,我跟几位中学同学搞了一次小型聚会。在闲聊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偶然提到了"板凳"。这使我忽然想起了那个身材矮小、两腿残疾的男生。"板凳",是我们那时候送给他的绰号。他比我们低一个年级,因为曾患  相似文献   

2.
32年前的1978年,也就是我们系68岁的时候,我是刚入学的一个新生。当时我们班有五十多个人。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有4个同学已经去世了,有十几个同学已经退休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年8月份我们班最漂亮的一个女同学从美国回来了,我们的班主任是程郁缀老师,程老师想把在北京所有的同学聚在一起吃饭。非常遗憾,当时我在河南的村里,没有参加。但过后我想,不参加也好,对女同学的记忆我愿意保持在32年前。  相似文献   

3.
黄绍波 《师道》2010,(1):40-41
SW同学,IQ仅为60。作为一个随班就读的学生,我以为只要让他不被同学欺负,不出安全问题就算尽了本分,至于学业,与其他人(包括他父母)看法一致:没指望。的确,按心理学的常识,他已经错过了具可塑性的“敏感期”(0-9岁)。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两件事情可作明证。  相似文献   

4.
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名叫黄智,是个男孩,个子高高的,已经16岁了。当我们见到他的时候,惊呆了。和我们年龄相差好几岁,这么大的人怎么会到我们班来呢?后来我们才知道  相似文献   

5.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拥有爱心是作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我们班有一个叫韩博的同学,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他平时从不像其他同学一样乱花一分钱,长得也很瘦小。开完第一次家长会后,得知他是一个三岁就失去了父爱,  相似文献   

6.
幸福     
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7.
相约2018年     
2018年到了,那时的我已经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了。那时我的职业是踢足球,没想到我和小学的同学王萌楠考到了一个足球队里,那就是中国国家足球队。我们考上之后就开始实习了,经过了几个月的苦练,我们终于被国家队主教练杨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特殊的同班同学,她已经三十多岁了,但还是那么活力四射,体重102斤,身材优美。很多同学的妈妈都认识她,她也能叫出我们班好多同学的名字,她就是我可爱的好妈妈。想听听我和妈妈“同班同学”的美好故事吗?  相似文献   

9.
幸福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里会一贫如洗,我为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就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有事做。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上,一位同学向讲演的著名律师请教问题,问他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那位律师回答道:“咱们先别着急讨论这个问题,让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上大学时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毕业以后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另外一个则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他们毕业的时候,才23岁。转眼10年过去了,那个参加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师,而继续深造的另一个同学也结束了学习生涯,跨入了律师的行业。到他们都是35岁的时候,这位33岁才成为律师的同学已经和做了12年律师的另一位同学做得一样好,一样有名。可是到了43岁,也就是他…  相似文献   

11.
我眼中的幸福虽然只是平平淡淡,但它却意味深长。在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忽然转进了外地同学,其中一位就和我同桌。开学几个星期后的一节英语课上,同学小A  相似文献   

12.
我真幸福     
每当我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摇摇头。我虽然失去了可爱的妈妈,但我依然生活得很幸福。我妈妈在一次车祸中遇难了,那时候,我才八岁,姐姐才十四岁。爸爸是个泥瓦匠,长时间在外做活,平时很少跟我们在一起。一年到头,几乎都是我和姐姐在家。虽然如此,我并不感到孤独和寂寞。那是因为我得到了老师、同学、亲友、邻居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慈母般的爱抚。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自己是在梦中,因为幸福来得太快、太突然……在省城举目无亲的我到大学同学家去玩,同学的妈妈说我一人在外怪孤单的,该找个对象成个家了。谁说不是呢?可也得有合适的人呀。大妈忽然一拍大腿,说楼下就有一个挺好的小伙子,各方面都没说的,我这就让你们见面。我说没准备恐怕不好吧。同学说这事主要看缘份,没那么多附加条件。于是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杵在来人面前了。只看了一眼我就断定没戏了——人家长得太帅了,那股俊劲、潇洒劲真让我自惭形秽、自叹弗如。我心想:这小子家庭好、工作好,容貌又如此出众,我是不会有这么…  相似文献   

14.
幸福的真谛     
一天的学习真的让人疲倦不堪。终于可以回宿舍休息了,可每天都有洗不完的衣服,我又照例端起水盆去了水房。刚进水房,就听见两个同学在议论着什么,而且声音似乎不小,我又没有办法不听。一个同学娇嗔道:“你的衣服没有洗干净呀!”另一个同学拿起了自己的衣服仔仔细细地一看,说:“真的!咳,在家连洗脚水都是我妈给我倒,别说这么厚的衣服了。”然后搓了几下,皱皱眉头,说:“洗不干净了,回家让我妈洗去。在这儿真是受罪。”接着第一个同学说:“你真娇气,你妈妈一定很疼你。”然后那个同学洋洋得意地说:“那当然,你不也一样。说完她们俩都幸福的笑了…  相似文献   

15.
有岗位是幸福的!这种感觉以前并不太在意。去年夏天回南方探亲,才掂量出“岗位”二字的分量。和家人团聚几日后,便与阔别多年的同窗相聚一起。大家见面互相直呼绰号,握手拥抱,好不亲热。餐桌上,学生时代的趣事儿,被我们当做一道菜有滋有味地咀嚼着。尽管岁月无情地流失,而大部分同学的谈吐中仍不失学生时代的率真和坦荡c但不久我便发现有几个同学眉宇间的沧桑连笑容也遮盖不住。我不由得询问。那几个失去岗位的同学脸上立刻布满了失落和无奈,刚才欢乐的气氛一下子被冲淡了许多。我后悔不迭,连连自责。还是班长打了圆场:“人生需…  相似文献   

16.
聚会的幸福     
李艳秋是1986年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到明年她就毕业整整20年了。“我们吉大是很有名的,在合并前也在全国排前列。”李艳秋班里51名同学中,有10名同学被分配到北京,有的在国家机关,有的在新华社、人民邮电报、人民公安报、法制与生活杂志等等,还有个同学在大学当老师,她自己则在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任编辑部主任。目前的新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在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李艳秋十分关注吉大的消息,同学聚会则是很经常的。大…  相似文献   

17.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早已穿好了战国时的衣服,张老师大声宣布:“尔等做好准备,奏乐,演出现在开始!”老师话音刚落,五位同学就镇定自若地走上讲台。演起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赢得了同学们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该学习生字了。戴着汉字帽子的同学一个个地走了出来,按顺序介绍起了自己的渎音、意思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前的我,常常构想着这样一种生活:不用读书了,每天睡到自然醒,赖在床头读上几页书,发呆,任凭阳光洒落在地上而心安理得。饿了,起来弄点东西吃,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再品品下午茶,散会儿步。晚上呢,就一张接一张地看影碟,一直到深夜困倦睡去。我到处宣传我的理想生活,被我的同学笑说:“等你考上了名牌大学,赚够100万再说吧。”结果我走到哪儿,碰到同学,同学就说:“我们的理想生活来了。”可是世事难料,因为SARS的横行,即使已经初三的我们也放了一周的假,我真的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就这样美好了几日,有一天,当我坐在阳台的小沙发上看着外面阳…  相似文献   

19.
提醒幸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稍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认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刚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你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也会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相似文献   

20.
陈思和 《快乐阅读》2013,(11):10-11
第一个故事,还是从莫言的自我忏悔说起。他说了他在念小学时的一次告密事件:在集体参观忆苦思甜教育展览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为了表示悲伤而努力装出痛哭的样子,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这样做:"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这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上世纪60年代的政治教育下已经开始出现了扭曲心灵的伪善性格,把原来发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