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强新政",取得积极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政治守旧的局限。此后镇压了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虚行清末"新政",清朝统治集团政治上的顽固保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统治,更未能使近代中国走向富强。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刘惠霞 《考试周刊》2014,(59):120-120
中学历史教材对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内容和作用的介绍极其简单,无论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都应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有更全面的介绍和更客观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放性和研究性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对于清末新政,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传统的“反动”、“骗局”说仍较流行。特别是在教学中,传统的观点对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既不利于对清末新政的客观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中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理性地看待清末新政,以便尊重客观事实,公允地评价清末新政。  相似文献   

6.
清末湖南新政是湖南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由此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学者大多偏重于对教育改革和新政推动者的研究:教育改革方面涉及到学堂体制、实学教育和法学教育等方面,而新政推动者方面则侧重于官员、士绅阶层以及立宪派。分析表明,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宏观上的论述和分析,个案研究相对稀少,对新政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7.
庚子之变后,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挽救统治,清延实行清末新政。新政在经济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分析了清末新政经济机构改革的背景,着重阐释新政实施内容和遇到的困难。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被动的应付,由于腐败的吏治.缺乏配套措施使得改革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改革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张人骏一直出任地方督抚大臣。张人骏对于新政的态度颇为复杂,尽管内心并不赞成,但因职责所在而实际上又不得不推行。尽管如此,张人骏在各处所办新政也并不纯属表面文章。事实上,无论是办学堂,派留学,练新军,还是筹办宪政,张人骏在各省督抚任上均按部就班进行。山东、河南、山西、广东与江苏宁属地区的新政,实际上并未因张人骏担任督抚而受阻。推行新政的地方督抚情形非常复杂,可见清末新政改革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时期,清王朝被迫通过建立"代议机构"、废科举与兴学堂等举措,藉以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与此同时,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蓬勃兴起,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从而使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首次出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景象,呈现出政治发展层次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客观上推进了"新政"的进行,尤其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时期安徽习艺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安徽政府积极举办各项新政,创办习艺所为其中一项。习艺所的创办,对维护安徽社会的稳定、促进安徽实业的发展以及保存民间手工技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开办经费的困难,习艺所的积极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以及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和女子教育的开启,都为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正是清政府仍想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更全面、更深入的变革,它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是由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发起和推动的,它具有政治上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更能得到社会基层的响应,因此能产生更广泛的效应,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市政机构,近代化的市政机构是夹杂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涌入中国的,它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侵略性.在清末新政前中国自主意义的市政机构已经开始零星地出现,而清末新政中警政、自开商埠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推动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市政机构的大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新政中,外务部的设立首开新政之先河,它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主管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架起了一座中国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渡的桥梁.本文拟从清末新政中外交部设立的背景、组织结构、设立后产生的影响以及留给世人的启示四个方面试对之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学部经过三年筹议,决定将强迫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手段,京师成为清廷与学部试行强迫教育的首选。学部为京师制定了详细的强迫教育章程,督学局和八旗学务处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该政策试行后京师小学堂数量和入学儿童数量有所增长。但直至清亡,京师并未实现教育普及,主要原因是各项新政同时进行,经费支绌、八旗教育积弊已久、私塾大量存在和普及教育规划超前。京师推行强迫教育的过程可折射出清政府兴办新政及宪政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8.
警政建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深远。受风气闭塞、财政窘促、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清末甘肃的警政建设成效有限,与沿海内陆一些先进省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但主其事者或力图振兴,或迫于严峻的社会现状,或迫于来自中央的压力,各种警政措施无不无因陋就简地开办起来了,其中虽不乏虚应故事者,但这一仿效西法的新政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开近代甘肃警政风气之先,对当时闭塞落后的甘肃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化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之前,江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仍固守传统,现代化的起步极为缓慢。然而,经过“新政”期间较全面的现代化实验后,江西的各个领域已有了较明显的早期现代化特征。虽然仍无法与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但毕竟已走出了第一步。这对于江西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文章认为,和沿海地区一样,江西也曾经历了早期现代化这一阶段,不过它是以清末“新政”为起点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清末新政被简单地当作一场“反动运动”而打入冷宫.本文则认为清末新政时期由于工业化高潮和民主化高潮的相继出现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行,导致中国现代化正式全面展开,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大规模地从传统农业专制社会向现代工业民主社会转变,同时也为此后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