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会议报道是记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会议报道千篇一律,形成套套,读者不爱看,而记者出席了会议又必须报道。这就给记者提出了改进会议报道的迫切课题,即跳出会议圈子,寻找新闻由头(亦称新闻眼),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篇。去年3月3日,我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份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纸有哪些心理需求?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3.
广 大读者和地方党报的报人 ,常抱怨领导同志的公务报道太多 ,人们不爱看。这是事实 ,但只说了一面。我说 ,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有多的一面 ,也有少的一面。多者 ,缺乏价值的“炒官”新闻太多了 ;少者 ,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太少了。说领导公务活动中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太多 ,是指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会议的报道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一般性的、不解决问题的下乡活动“每下必报” ,报得太多了 ;是指领导同志应酬性的诸如典礼、开业揭碑剪彩和参观之类的报道太多了。说这几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 ,是因为所报道的领导的会议讲话、下乡发号施令式的讲话…  相似文献   

4.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5.
地市报上会议报道频频出现,不受读者欢迎。在此情况下,有的同志提出少搞或不搞会议报道,甚至要把会议报道从新闻报道中“驱赶”出去。我以为这样做,既不现实,难以做到,也不符合会议新闻改革的目的。会议报道不受欢迎的弊端,主要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给读者新鲜的东西。报道内容平淡无新意,报道形式呆板单调,尤其是报道上的不开放、不透明。所以我认为,会议报道的改革要革除这种弊端,应该解决会议报道抓不住新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少新闻同行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一定成果,但与读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会议新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生活的现象仍然存在,报道思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陈旧呆板的问题仍很普遍。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名单多、套话空话多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会议报道中新闻含量、信息含量、知识含量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现象的继续存在,会降低媒体的影响力。因此,改进会议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这里,笔者介绍几种改进会议报道的具体做法,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如何报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如何把会议新闻铸就成精品似乎成了常有话题。新闻界的一些媒体和名记者、名编辑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受众意识:铸就精品的奠基石会议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报道形式、选题到内容上,仍嫌“老套”。为了让我们的广大普通百姓能从会议报道中快速地、清晰地、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受众意识。其中关键要抱定一个宗旨:把会议变成“新闻”,让读者一口吃到“馅”。会议不等于新闻,如果把会议比作…  相似文献   

8.
怎样改进会议报道,我的一孔之见是:一是少写会议程序性的东西,多从新闻特点上去考虑;深入会议捕捉新闻,跳出会议采写报道。二是尊重会议主持者的意见,又不受其左右或约束;要面向读者,寻找接近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的兴趣,把读者最关心,最感兴趣的“真新闻”挖掘出来,把读者欲知而又不知的新精神、新事物、新经验直接  相似文献   

9.
2014年11月8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贵州对外开放高峰论坛在贵阳举行。主办方之一汇总各媒体报道后告诉我,绝大多数媒体都是会议报道,《经济信息时报》是少有的从行业角度报道的媒体之一。 作为经济类报纸,必须强调专业性,能够与行业人士或对该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基于会议而超越会议,是做好经济报道的基本功。 从这组专题报道的采编过程来看,记者要学会超越会议新闻捕捉新闻本质,在新闻备课、观察角度、报道思路、采访意识、"猎人"技巧、资料索取等方面,还有很多缺陷需要克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社会新闻类报道不同,经济现象纷繁复杂、专业性强,因此一些经济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难免会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气息。那么,如何让经济新闻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我们应当经常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2.
沈浴晖 《视听界》2006,(6):96-97
失衡现象之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多过滥,过于程式化目前地方市、县级媒体的电视新闻中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多过滥、过于程式化仍然是一大顽疾。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一是地方领导和领导机关把新闻的舆论工具功能看得过重,新闻单位基本上没有新闻宣传自主权,只得疲于应付,堆积在一起便显得过多过滥。二是新闻单位唯上是从,有求必应。懒散之心和虚浮之气使得不少年轻从业人员舍不得花时间耗精力去刻苦钻研,缺乏驾驭会议活动报道的能力与技巧,从而使报道流于形式,空泛无味。对此,要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受众负责的关系。在唯上意识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13.
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消息,又臭又长”.也常有记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最没意思,出力不落好”.写者不愿写,读者不愿读.取消会议报道,行不行?不行.我们的报纸多是党委机关报,党和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是通过会议制定的,并要通过各种会议进行贯彻.况且,多数会议的召开是事出有因的,深入钻进去,你会发现会议还是信息的集散地.换句话说,会议是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纵观以往经济会议报道,主要弊病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式化,不要说读者不愿看,就是自己也觉得讨厌.  相似文献   

14.
会议报道太多,读者不满意,办报人不满意,甚至领导也不满意,如何从会议报道的怪圈中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正确认识会议报道,认真搞好有价值的会议报道。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会议报道,大家就摇头,特别是在报社内部。会议报道真的就没有新闻价值吗?群众一见就头疼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所说的会议报道,大多指的是党务政务方面的会议报道,这样的会议不仅事关全局,而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人的利益,你能说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分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  相似文献   

16.
张亚原 《大观周刊》2012,(18):124-124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受众对“会议新闻”普遍不感兴趣,主要归因于报道者新闻意识、受众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淡薄。笔者认为要强化新闻意识,突出会议中的新闻;强化受众意识,满足受众需求;强化竞争意识,不拘一格写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作者表述新闻,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运用第三人称“他”,而第一、二人称的“我”、“你”却被忽视了。这种习惯的表述方法,难免使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单调,缺乏生气。实际上,第一、二人称的“我”、“你”遭此冷遇是极不公平的,在不少情况下,运用“我”、“你”表述新闻,会产生异常好的效果。读者很喜欢铅字的“你”  相似文献   

18.
报纸、电视和广播经常有这样一些新闻:你想知道的,一带而过;你不想知道的,没完没了。比如,报道会议,出席人员名单一大串,空话会话一大篇,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广大群众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甚了了;报道事件,不讲来龙去脉,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看这类新闻,叫人干着急。自然这个“想知道和不想知道”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以个别人为依据,而应以广大读者为尺度。这种不看读者需要,不懂读者心理,不对读者胃D的毛病,在我们函授学员的新闻写作中也有表现。现举三例:起码要让外行人看懂学员黄跃忠写了一条无标题短新闻。全文如下:市…  相似文献   

19.
唐葵阳 《记者摇篮》2009,(11):40-40
曾有人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针对眼下纸质媒体新闻信息“爆炸”的现状,如何诱使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擅长写具有“新、快、短、活、强”特点的现场短新闻——那么,最赚读者眼球的现场短新闻应是“格式塔”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闻迫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会议报道的改进,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新闻工作者的面前。多年来,会议报道中存在着严重的“多、长、空、板”现象,形成了摘要式、程序式的八股模式化。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从而破坏了新闻的宣传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尽可能地减少压缩会议的报道数量外,很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把会议报道写得“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