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为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埃索美拉唑治疗)和对照组(43例,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对比两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组间总有效率结果对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而言,采取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是从症状积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来看,埃索美拉唑优势更为明显,建议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
彭继承 《大众科技》2008,(12):146-147
观察雷贝拉唑与伊托必利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伊托必利联合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比,最终得出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近期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大力向临床推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藏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藏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1.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藏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藏地区28年食管疾病内镜检出率,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窥镜中心于1990—2018年胃镜检查资料,统计食管各类疾病检出率并分析各类食管疾病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相关性。结果 100858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共检出17种不同食管疾病,检出率最高是反流性食管炎,为9.8%,最低是食管乳头状瘤,为0.0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乳头状瘤好发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良性狭窄、BE食管在男女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9,P=0.074);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和BE食管好发于藏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食管乳头状瘤在各民族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056,P=0.100);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狭窄、食管乳头状瘤、BE食管随着年龄的增大检出率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P=0.182);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好发于居民(P0.05),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好发于农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乳头状瘤和BE食管在各职业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藏地区食管疾病检出病种与国内数据一致。西藏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国内数据,而食管癌检出率低于国内水平,针对这两类疾病需要深入全面研究;藏族男性、农民易于罹患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等食管重大疾病,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农区需要加强慢病管理。  相似文献   

5.
《学会》2006,(11):64-64
王雯,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在国内首次研究证实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方晓彤,福建省高招办公室计算机管理科科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作为本省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病,中医的基本病机是肝胆之疏泄失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引起的,可归属于"食管瘅""反酸""嘈杂"等。临床上西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在短期内有明显的疗效,但容易反复发作。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明显的优势,近几年来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明显,文章收集近五年来几个常用的经方为代表的研究状况,为更好地使用经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些方便。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指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人食管,其内酸硷物质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而引起的慢性炎症。这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痛或咽下梗阻感等为主要表现。诊断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RE在西方国家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结合实践,针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兰索拉唑是继奥美拉唑之后的新质子泵抑制剂,是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抗溃疡药物,抑酸作用强,持续效果长。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佐-艾综合征的治疗。兰索拉唑在湿、热、光和酸性的条件下非常不稳定,给制剂的生产、储藏、应用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现对兰索拉唑肠溶片的稳定性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探讨恶心呕吐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误诊发生。方法:通过消化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出现恶心和(或)呕吐症状,对其病因统计分析。结果:为恶心呕吐常见病为反流性食管炎、巨幼贫、胆系结石、颅内占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论:其它尚有十二指肠溃疡、粪石梗阻、肝功损害、肠系膜动脉缺血、急性阑尾炎、腹部术后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等。乙型肝炎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关,急性支气管炎、白细胞减少症和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恶心呕吐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付蕾  姚春 《大众科技》2011,(1):100-10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含有胆汁酸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返流入胃所致的胃黏膜炎症。中医药对保护胃黏膜损伤有其自身特点及优势。近年来许多学者在此领域作了大量研究,发现并证实许多中药复方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阐明中药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改善调节胃黏膜血流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防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抗胃黏膜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情况,探讨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将6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GerdQ评分,HP根除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GerdQ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t=2.243,P0.05);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χ2=7.2,P0.05);治疗后,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P0.05);停药3月后,观察组有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对照组有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根除HP后效果显著,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四大数据库中发表柴胡疏肝散治疗BR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7月。结果:所纳入7个研究中合计有39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受试者,治疗干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干预予常规西药。两者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为柴胡疏肝散治疗BRG的临床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73,95%Cl为(3.68,8.92),P0.000001]。总有效率漏斗图中可见散点分布不对称,由此说明文章存在偏倚,通过方法学评价而知纳入的RCT均属于高偏倚风险级别。结论:柴胡疏肝散在治疗BRG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西药,但所纳入的RCT均属于高偏倚风险级别,RCT质量评价低,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推荐柴胡疏肝散用于治疗BRG。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食管病变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咽下困难和烧心等症状。食道收缩的振幅、频率和类型发生改变,造成食道压力异常,特别是下食道括约肌压力下降,胃排空异常的患者食道反流很常见,这与周围和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动态X线检查显示:原发蠕动的缺失减弱,平卧状态食管排空的显著延迟。当患者平卧时,会出现食管排空明显减慢,用食管测压计测定显示有咽部收缩呈低幅度波,多数吞咽动作之后,并不跟随有推动性蠕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力减低。对于有吞咽不畅症状的患者,要注意食管器质性病变及糖尿病念珠菌性食管炎。本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的控制,食管动力状态可随之改善,同时可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爱维治、弥可保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癌性腹水的治疗方法没有停止过探索,西医在控制腹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疗效有限,且易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中医在辨证的基础上联合西医治疗,起到了消肿利水、减毒增效、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医疗卫生     
《中国科技信息》2007,(3):19-25
咽喉反流摘要: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其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病理性咽喉反流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哮喘及不明原因的胸痛.与耳鼻咽喉科相关的症状包括慢性声嘶、咽异物感、频繁清嗓、慢性咳嗽、吞咽  相似文献   

17.
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观察《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展示异化、象征、意识流、荒诞性和反传统等五个方面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4年间胃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藏族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拉萨地区世居藏族RE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西藏军区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藏族胃镜检查诊断RE 270例,根据洛杉矶分级法进行分级,对其性别、年龄分布、伴发病及发病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藏族患者RE占胃镜检查总人数的5.51%,其中A、B两级占85.18%,病变发生在食管中、下段占97.40%,30~59岁为RE高发年龄段,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占54.44%;男女比例为3:1。结论拉萨地区世居藏族RE发病率高于内地城市,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在中年人群好发,病变位置好发于中下段,以轻中度RE为主,RE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9.
夏海  袁世超 《科教文汇》2007,(8X):178-178
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角度观察《哈姆雷特》的写作技巧。展示异化、象征、意识流、荒诞性和反传统等五个方面在《哈姆雷特》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6,(7)
对反时限过流保护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根据反时限过流保护的应用环境,从热量累积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反时限过流保护恢复时间的关键因素为控制电路中的场效应管热量累计不超限,对并在此基础上对场效应管进行热仿真,依据仿真结果确定过流保护恢复时间,在不影响电路的正常功能前提下达到保护电路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