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策     
《华夏星火》2011,(7):5-5
国务院 2020年中国用水总量“红线”锁定6700亿立方米 自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定义了“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以后,这“三条红线”从全国到地方该怎么划定,成为各界一直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国务院日前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意见。主要目标: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相似文献   

3.
1月29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表示,今后五年中国将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将成为三道“红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海良  徐佳  王普查 《资源科学》2014,36(2):334-341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导致资源被集约化使用的同时,耗用量却显著增加。以城镇化进程为视角,探讨中国城镇化率与全国用水总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用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基础,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是全国用水总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格兰杰因;城镇化率每提高1%,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提高7.68%,而总用水量将提高0.58%;预测2020年城镇化率到60%时,全国用水总量将突破红线控制要求,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对此,提出从技术节水、结构节水和生活节水三方面挖掘节水潜力,以及从生态增水、国际市场购水以及虚拟水贸易三方面增加水资源供应。  相似文献   

6.
阜新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加上连续5年遭遇干旱,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突出。将表现在资源性缺水:阜新市水资源总量9.73亿m3;工程性缺水:现有水库66座,控制流域面积22644.45km2,总库容30830万m3,调节水量9461.6万m3,设计灌溉面积1.2hm2;水质性缺水:水质污染使水环境不断恶化。加强水利环境建设的战略措施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兴建乡镇供水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城市防洪工程与环境整治紧密结合,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统一水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农业用水危机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居世界109位.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对水的依赖性很高,全国灌区年缺水300亿m3,因缺水而少收粮食350~400亿kg.作为我国西部区域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处于我国的干旱区,年均降水量147.4 mm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200mm),年降水总量为2429×108m3,仅占全国的3.92%,有94%的耕地为灌溉农田,农业耕作全靠灌溉方式实施.新疆水资源总量为947×108m3(含入境地表水资源量),而现状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总使用量9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水将进一步紧张.另外,新疆严重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天然生态的用水.  相似文献   

8.
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其亭  马军霞  陶洁 《资源科学》2011,33(12):2214-2220
冰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在总结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反映水资源管理新思想的“三条红线”和“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内涵,“三条红线”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体现了水资源管理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任务要求,将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严格化、精细化和系统化;“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是国家新形势下的一种治水方略,目的是通过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网络体系,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改善水环境状况、抵御水旱灾害,从而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大水问题,最终实现人水和谐。最后,介绍了和谐论理念、量化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论途径、水资源管理的和谐论策略、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和谐论模型、跨界河流分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和谐论模型等,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境内水资源总量丰富,位居世界第四,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少,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属于重度缺水国家,加之工业用水增加、水资源污染现象加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形势严峻。在这一背景下,研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新技术,实现灌溉水的高效、节约利用,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灌溉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实现水利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坚持发展的目标,也是一项福祉社会、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作为相关的人员,必须要在设计规划中努力克服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到的困难,合理的利用科技理念且处理好地方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水资源问题,在设计规划中要做好高科技水平发展与水资源设计规划中的作用,在充分分析水系统与合理控制生态成本总量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水资源的水利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2010,32(11):2066-2071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聂媛  李晓云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2022,44(11):2315-2329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②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③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④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国君  何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69-2577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特征和影响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因素,尝试构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和分类别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结果表明,万元GDP水耗、人均综合水耗、人均生活水耗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万元GDP水耗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均GDP、二产比重对人均综合水耗影响显著;人均GDP、水资源量对人均生活水耗影响显著。2007-2011年,万元GDP水耗标杆的上、下临界值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分别由22.33t/万元、39.32t/万元下降到14.39t/万元、23.83t/万元;人均综合水耗标杆上临界值变幅较小,保持在(245.33~253.08)L/(人·日)之间,但下临界值由471.02L/(人·日)缓慢下降到437.58L/(人·日);人均生活水耗标杆上、下临界值变幅较小,分别保持在(85.06~89.51)L/(人·日)和(150.46~157.77)L/(人·日)之间。基于统计参数估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是可行的,考虑客观因素的城市分类凸显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标杆管理意义。建议建立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与信息发布机制,将人均水耗指标纳入到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管理体系当中,为城市水资源的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塔里木河近50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灌区用水量的增加是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区来水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塔里木河干流下游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则因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耗水量增加引起。塔里木河下游来水量的锐减,造成下游河道断流321km,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全面衰败,沙漠化过程加剧。为此,要坚持生态与经济、上游与下游协同发展的原则,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打破水资源发生和利用过程中的多元主体边界; 加快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的“供水、堵水和输水”工程;控制源流引水,减少干流上、中游低效耗水,确保下游基本用水,实现流域水过程的完整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增产背景下松花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杰  张士锋  李九一 《资源科学》2014,36(9):1780-1788
根据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的规划,松花江区承担粮食增产任务150亿kg。在此粮食增产的背景下,对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计算区域农业水资源能支撑的粮食生产规模是有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构建松花江区的农业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采用单一线性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综合考虑了各行业水资源分配、地形地貌、农耕制度、市场调节、区域气候、流域调水、农耕状况及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模拟结果显示,松花江区最优能实现粮食产量1 043.57亿kg,其中水稻产量达304.35亿kg,玉米产量为700.92亿kg,农业水资源能够承载预期的生产目标,并且粮食产量还有提升的潜力。模型的优化结果显示,二级区的嫩江区、第二松花江区、松花江干流区和乌苏里江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对于其他子区,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全区优化后灌溉面积增加约250万hm2。模型为区域内水资源调配,区间跨流域调水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灌溉节水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城市水资源应急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应急状态下,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损失,构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测算模型,并以两者耦合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应急水资源配置模型.分别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扣除非水成本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水资源经济效益系数,指出在城市水资源应急配置中应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更为准确;采用三标度判断矩阵计算了苏州市供水优先次序,以2007年苏州市居民生活及造纸、食品、冶金、电子信息、化工和纺织六大主要行业供、需水量为依据,验证了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应急水资源管理模型,计算了2007年苏州市不同应急状态下各类效益损失情况,其中Ⅱ级状态下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损失分别为:29.2亿元和38.35亿元.计算结果表明:与2007年无锡爆发的蓝藻事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损失相近,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算了2015年、2020年、2025年苏州不同应急状态下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社会及综合效益损失,并给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应急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到202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量是44亿吨标准煤"的预测值提出了质疑。为满足2020年能源需求,同时又要实现单位GDP减排40%—45%CO2的硬约束,必须采取超强措施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提出了各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晓军  翟禄新  李艺 《资源科学》2013,35(1):157-164
为了定量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态和程度,在阐述水资源足迹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实体水消费、产品水消耗和生态水需求等账户对2000年-2009年桂林市的水资源利用进行定量测度,并根据水资源匮乏度和万元GDP水资源足迹等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桂林市的水资源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接近不可持续的临界状态;实体水消费在水资源足迹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农业灌溉用水又占据了实体水消费的80%以上,今后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传统农业尤其是猪肉、牛肉等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旅游业;尽管万元GDP水资源足迹逐步下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还应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