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旭祯 《内江科技》2010,31(3):199-199,108
职中生专业学习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那么课堂教学理念必然要有创新,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考虑“教师教什么”为“学生练什么”;变注重“学生读懂什么”为“学生会读什么”:变关注“教师成功了”为“学生成功了”,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尽可能力求在课堂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课堂“意外”,面对这种种意外,如果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做个有心人,耐心等待学生思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能收获许多意外的精彩。本文以课堂意外生成为研究视角,把文言文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文言文教学课例来探究,我们教师应该善待意外,才能灵动课堂。  相似文献   

3.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学生能否作为课堂的中心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有教师的成功引导作为前提。要达到这个前提条件.教师应遵循“激活”教材和“动化”课堂这两个原则,因为只有教师精心的教学谋划.才会促进学生精彩的语言输出,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春梅 《科教文汇》2009,(33):170-171
政治课堂提倡新的教学理念,政治老师总有机会碰到课堂上产生的意外之祸,而这些意外之“祸”却是偏离了教师的正常教学程序,打断了教师备课中预设好的一根“埋伏线”。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只好将原先设定好的教学方案黯然搁下,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让课堂意外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课堂是由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落实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上来完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意料”之外的事情随时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课堂调控能力,让这些“意外”为课堂服务,甚至成为课堂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艾伟 《科教文汇》2010,(30):120-121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环境等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教师不愿或不想看到的一些"意外"事件,对这些"意外"事件处理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当遇到这种"意外"事件时,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应急方法来化解,以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讲课亦是如此,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入,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重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教师对课堂小结也很重视,到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引导的好,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只是由于前面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小结有时成了千篇一律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有时是下课的铃声即将响起或已经敲响了,课堂小结便可有可无了。  相似文献   

8.
吴秀萍 《科教文汇》2012,(27):F0003-F0003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断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拿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来说.传统英语课堂上的教师,大部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灌输教学.这样的课堂很容易就淹没了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同时还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严民生 《科教文汇》2008,(6):82-82,85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过程大部分都倾注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只有谋划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以下课堂管理策略:建立异曲同工的课堂规则,保障课堂管理;通过师生角色反串,“柔”化课堂管理;巧用奖励手段,淡化课堂管理;善用教学机智,“幽”化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10.
汤云 《知识窗》2014,(14):57-5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情况,而这些“意外”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合理地利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意外”。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题。每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就会感觉到阵阵“寂寞”袭来.而学生也正窒息于这样的“寂寞”中。柏拉图在谈论教育时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师必须尝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才能使我们“寂寞”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寂寞.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开始尝试用“情”——语文课堂的灵魂.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  相似文献   

12.
陈静 《科教文汇》2009,(28):220-220,282
“会计基础”课程是职中学生学习财会的基础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会使不少学生把刚开始的学习兴趣变成了厌烦、逃避,甚至和老师对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会越来越差,学生学完了相关课程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无从着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下面谈谈几年来我对“基础会计”教学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3.
李勤 《科教文汇》2008,(22):99-99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会写”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识字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肖金萍 《知识窗》2013,(10):56-56
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大多数教师习惯了条分缕析.层层剖析课文内容.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于是.“讲”和“析”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教师干脆一讲到底.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即使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也急于公布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在课堂中采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有趣,而且直观生动,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时,学生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语文文化,从中感受到语文的神奇。在此,我将对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专业课教师讲授一堂含金量高的“好课”,需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统领好课前、课堂和课后全局,把握好学习、思考、练习3种关系,才能引导好学生由浅到深学习。基于“课前打基础、课堂讲要点、课后强思练”的原则,运用双螺线教学设计解决了专业课学时紧的难题,并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对学生而言,课前浅层学习重在自学、课堂提升阶段贵在探讨、课后深度学习赢在思练。因此,讲授一堂有深度、有互动的好课,不仅要教师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科学设计,还要学生会自学、善思考、勤练习。  相似文献   

17.
邹海侠 《知识窗》2014,(16):75-75
虽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口号提出了很多年,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突出或者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总是习惯性地主导课堂,并且常常用“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去掩盖“一言堂”的教学实质;二是当有些教师尝试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体时,学生并不像教师预期的那样,能够很好地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彬 《知识窗》2013,(4):20-20
西方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再教。”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巧妙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探索规律、掌握知识、总结经验的方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爱学”、“会学”、“学好”、“学活”、“学深”、“学透”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平飞 《科教文汇》2008,(22):172-172
新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落实新课程教革中,由课堂演示实验的一次意外失误而产生灵感,构建出一种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并总结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课堂教学往往充满各类“意外”,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意外的机敏、能力和态度就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之于教师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育智慧之于学生是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的方式,教育智慧之于教材是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功能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正视教育智慧、珍视意外、因势利导,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