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继承并发展了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创立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尊主安国的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好刑名法术之学,他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上,他主张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操法、术、势三柄,便能驾驭臣下和统治人民,反对以仁义治天下。在学术思想上,他明显地接受了苟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他“人性恶”的性恶论,并从老子的著作中丰富了他“君人南面”术的思想,使他对于“术”的论证更富有理论性,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各种政治因素中,“势”处于第一位,国家权力历来为君主所独断,因此要“贵势”;“法”乃君主治国之道,犹如公正的“尺寸”,是衡量的标准,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此又“尚法”。“贵势”、“尚法”的主张成为几千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固有的“贵势”传统阻碍了“尚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法治”思想理论基于苟子“性恶论”思想,并批判地吸收墨家的“尚同”思想,同时对黄老“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合,吸收其法治、术治、势治思想,最终确立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对秦朝乃至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集权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君主论的核心内容是“无为”。君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有为之心,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老子君主论和孔孟君主论有两个形似神非。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是提出了“无君”的激烈主张。不过庄子的理论中又包含了对现实君主制度的妥协。散见于《管子》和《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则主张君主应该用无为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把道家君主论改造成为一种高超的统治术。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代,凭着自己的纵横之势、跹短之术、诡谲之计,或远见卓识、雄辩口才说服君主而左右时局的谋臣策士,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恃其辩才,说服统治者或战或和,或攻或守,或援或拒,或行或止,在《战国策》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势”范畴是由书画理论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王夫之论“势”,强调“心神忍力”的修养和“缩万里于咫尺”的意境,他透过诗作评论展现出来的“势”理论,比前人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主张通过“忍”来取势,则是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韩非认为:在“人民众而货财寡”及“皆挟自为心”的情况下,需要法律来“禁暴止乱”;国家应重视法律的运用,实行酷刑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君主治理国家关键要集大权于一身,以法律为主要工具,“法”、“势”、“术”三者并重,以达到维护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目的。韩非的法律思想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以刑法为主体的封建法律体系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的思想资源而加以综合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适应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并建立新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韩非完全站在专制君主的立场上设计役民驭臣之术,将君主与臣民、法治与人治对立起来,这种极端专制主义又潜伏着走向反面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传统意义上,学界习惯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划入“法家”的阵营,这其实是对韩非政治思想极大的误解。在韩非思想中,“法”或“术”都只是他用以维护专制君主绝对统治的得力工具和必要手段,并非他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因此,若将韩非称为“法家”、“术家”或“法术家”都是存有疑问的。而“势”治的思想则可以说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归旨和核心所在,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出其坚决捍卫专制统治的绝对君权的政治主张。因此,韩非应该称为“势家”。  相似文献   

11.
韩非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新课标教材特别提到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对法、术、势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并未展开论述。一般认为,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他构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笔者通过研读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及相关论著,认为“势”才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以  相似文献   

12.
《商君书》摒弃了笼罩在君主身上的神秘光环,认为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顺应社会政治发展和统一政府管理理念的需要。君主的职责是缘法治国,壹赏、壹刑、壹教,构建人人自律的道德化理想社会。君主要完成其职责,需通过严密的制度建设,形成臣民不得不遵守国家法令的客观形势(势),造成官吏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控制官吏渎职犯罪(术)。《商君书》的君主观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最具真理成分的君主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先秦法家对法学很有研究,他们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其“法治”思想的措施,如:要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咸,善于运用赏罚,“法、术、势”相结合等。回顾这些思想措施,对我们现在实现依法治国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礼治秩序”是儒家建构思想、制度体系的核心元素。期冀以“尊尊”、“亲亲”、“贤贤”等理念维持一个以君主利益为圆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秩序的取得端赖政治秩序的安定团结,权威的获取期望取得合法性支持;政治权威与公共伦理的相互制约,使得在儒家在政治手段的选择上,要求治者尤其是君主的作为符合仁恕中和的伦理诉求,并处于关键的地位,“重德轻刑”、“君主民本”为理想选择;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持续,首先决定于治者的素质,行政技能服务于个人道德品质,在现实人君无法达到圣贤治国的理想境界时,按儒家思想训导君主成为圣君、贤君,尽量缩短其间差距就成为君子最重要的责任,儒家政治秩序由此化约为“人治秩序”;君子人格的完善蹈循于己———家———国———天下的轨迹,遵从内倾性人格修养训练的进路,人格社会化模式使得“人治秩序”又与有限专制出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凡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垂拱而治”的人格力量。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的分析,揭示君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电磁场的"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电磁场的各种“势”,分析了电势、磁标势、矢势、标势、推迟势、库仑势、电磁势…的适用范围,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了“运动电荷的推迟势”的说法不一定成立,阐明了量子力学要用到电磁势;在量子理论中,将电磁势看成一种数学工具而非物理现实是不对的,电磁势的物理效应是可观测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形成了集议制度、审议制度、咨询制度、奏报制度等决策机制,君主决策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决策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既维护了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独断"权,又"兼听"各方面的意见,较充分地发挥了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吏的作用,集思广益,从而减少了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数千年来为儒家思想所统治,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是指导中国古代行政的神经中枢。中国古代行政法制的全部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权位和社会的秩序。在此意义之上的行政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尤其体现在对官吏的管理上,是一种“治官之制”。德政思想就决定了中国的行政的本质是重在教化,维护宗法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