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稍有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是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抢发新闻"已成为媒体间竞争的日常活动。但各媒体在"抢发新闻"的同时,却可能忽视新闻的"生命线",导致演变成传播虚假新闻的结果。以2013年几家新闻媒体"抢发新闻"导致的虚假新闻为例。2013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大规模打击网络谣言的不法行为之际,  相似文献   

2.
"7·5"事件背后:新闻竞争与国际传播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5日傍晚,乌鲁木齐发生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立刻成为全球最关注的中国新闻.新华社于当晚9点半左右抢发了一句话英文快讯,这是中国媒体向世界发布的第一条相关消息. 此后,新华社遵循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对"7·5"事件展开24小时不间断发稿,被美联、路透、法新等外电转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引用,这些报纸还在其网站上刊载新华社报道,其中一些热词点击后直接链接到新华社英文报道.  相似文献   

3.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准确、及时、快速抢发新闻是广播的独特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要求广播记者必须放下笔,拿起话筒,以现场口头报道的方式报道新闻。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广播记者应有的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朱楠 《大观周刊》2012,(47):53-53
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各个媒体争夺受众的利器,本文从放弃抢发新闻、提高职业素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做好前期策划、不畏艰难勇敢面对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于已有耳闻、已从其它渠道获悉或已接到新闻发布会通知的待发生新闻,是等待通过正规渠道确切发布还是迅速抢发?等待新闻的确切发布,意味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往往会使报道在时间上落于他人之后,处于被动境地;而在第一时间抢发,又担心引起相关部门不满,更重要的是怕"抢出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最详实的材料,新闻事实变数大,新闻由头也无法确证,很可能因抢发而失实。  相似文献   

7.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8.
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观点 追求独家报道,抢发独家新闻,长期以来,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希望以此作为制胜的法宝,确立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十分发达,新闻操作日益透明,某一家媒体企图垄断或封锁新闻来源几乎不太可能。各家媒体对发生在本地、本国、以及国际上的重要新闻事件,几乎都能同步作出快速反应。因此,在众多媒体都尽其所能抢发新闻的今天,受众可能很快就从多家媒体上看到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这时受众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哪家首发…  相似文献   

9.
提起舆论监督与新闻真实。业内人士多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方面论述。诚然,当今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惨烈,媒体从业者为抢发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失实报道时常见于报端、电视。但对于行政干预较多的中国媒体,行政部门的开明对于减少新闻失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舆论监督。媒体要客观公正,官员也要有点承受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兰金龙 《今传媒》2011,(9):65-66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从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龙头新闻栏目《陕西新闻联播》切入,以小见大,通过对收视率分时段和受众群体收看需求的分析,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对症下药",从而提出了突出新闻性、贴近民生性、紧抓热点不、第一时间抢发等六个方面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宋倩倩 《新闻世界》2012,(1):177-178
媒体对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的报道引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口诛笔伐。众人责难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受害者回忆受辱经过。而媒体辩解,采访第一当事人是对新闻的尊重,是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是对新闻价值的挖掘。一方面是新闻价值以及媒介生存现状对轰动性新闻的需要,一方面是采访对象的感情,媒体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以“联防队员施暴”事件为例,试从事件的分析、挖掘新闻事件与维护采访对象情感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手机的广泛普及,连线报道已成为广播媒体倡导推崇传播新闻的重要方式。连线报道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成为版面媒体无法相比的独特优势。1.连线报道充分发挥广播的快捷优势"新、快、活"是各新闻媒体倡导和追求的目标。广播记者更将其作为彰显自己媒体优势之所在。因而,广播记者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王丹 《传媒》2014,(11):48-50
正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各家媒体机构的开年重头戏,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创新力显得更为重要。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大战中,涌现出很多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样态,新旧媒体展开了一场新的公开角力。笔者通过跟踪和比较的方式,观察今年全国"两会"各家媒体的创新和探索,其中不乏一些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趋势。新变化:新媒体唱主角新闻报道贵在常变常新,要打破传统"两会"报道的窠臼,实属不  相似文献   

14.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0,(13):64-67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由于事发突然,情况复杂,采编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短时间内确保信息的精准无误,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目标。本文从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龙头新闻栏目《陕西新闻联播》切入,以小见大,通过对收视率分时段和受众群体收看需求的分析,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对症下药”,从而提出了突出新闻性、贴近民生性、紧抓热点不、第一时间抢发等六个方面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赵晓勇 《新闻通讯》2013,(10):45-46
突发社会新闻,一直以来是都市生活类媒体间争夺的主要新闻资源,而在具体的报道中又多是在拼抢突发性事件,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旦某处发生了失火、撞车、发病、案件等突发事件,立刻就会有多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抢发消息。为了争夺新闻线索,各家报纸争相开设新闻热线、有奖征集线索,似乎社会新闻全被浓缩为突发事件了。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随着新闻理念的转变,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也站到了“前台”来。笔者结合近年来采写突发社会新闻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破解普遍存在、人们也关心的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三问”:  相似文献   

17.
现今,在一些纸媒体上,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语言拖沓、内容冗长的稿件,被行家里手冠名为"垃圾长稿"。这种稿件泛滥对媒体是致命伤,浪费版面浪费读者精力,损害传播信息、宣传政策法规的功效,最终影响发行量,冲击广告收益。让长稿短下来,很有必要。新闻的特点就是新、短、快、活、实。短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新闻"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网络媒  相似文献   

18.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法,已成为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上,深度报道已占到了50%以上的新闻版面。而美国的一些媒体,深度报道甚至占到了70%以上的版面。我国的深度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各大  相似文献   

19.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20.
李岚 《新闻知识》2007,(7):50-51
在现实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突发敏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媒体记者要争先恐后为自己从业的媒体抢发新闻,而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却千方百计阻止媒体记者发稿,两者之间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