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品读     
<正>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用笔、结字和章法是书法作品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当以用笔为核心,结构与章法自然也不可放松。赵  相似文献   

2.
黄伯思的《法帖刊误》继米芾《跋秘阁法帖》之后,对《淳化阁帖》所录法帖进行全面考辨,是帖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全文对《法帖刊误》的成书、内容及鉴定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3.
第二讲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用笔用笔又叫笔法。写毛笔字一定要懂得用笔。只有学会用笔,才能运用笔毫写出各种形态的点画。所以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但这一点,学生是不很理解的。因为他们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写字,从来也不需要什么“用笔”,现在学毛笔字,却要讲用笔,就有点奇怪。写毛笔字为什么要讲究用笔?这要从我们使用的书写工具——笔的性能说起。我们平常  相似文献   

4.
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留下了两篇序文和37首兰亭诗。如果从后代传播效果上看,兰亭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雅化了上巳习俗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意象,兰亭也成为后世文人浪漫的文化记忆。而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则加速了兰亭雅集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入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激起了不少师生对《兰亭集序》学习的兴趣,更引发了希望了解王羲之与兰亭的愿望。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绍兴,借着近水得月之便,来介绍一下王羲之与兰亭。  相似文献   

6.
文主要从《童学书程》中所提及的楷书法帖入手,对选帖特点、选帖意义以及明代当时楷书书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力求为丰坊楷书书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8.
正姜夔(1154—1221),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是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宋谢采伯《续书谱序》中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姜夔收藏、题跋的《定武兰亭》后为赵孟坚所得,并留下"性命可轻,至宝是保"的佳话,是为"落水兰亭"。姜夔书法品格高逸,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赞道:"白石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姜夔还擅书法理论。他的《续书谱》是仿效孙过庭《书谱》所撰  相似文献   

9.
赵孟頫书写的《头陀寺碑》,行书,书于元大德四年。今见其拓本有传,墨浓如漆,为典型的乌金拓。从碑文后董其昌、张凤翼、陈继儒、王穉登、李日华、杨文骢等人的题跋来看,此拓本约为明末清初所制。由于刻工及拓印技术高,该拓本字口清晰,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神采,可与大德五年明远所书《前赤壁赋》等行书墨迹作品相映证,可视为赵孟頫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此作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分行布白疏朗从容、如行云流水、气息古雅,整体作品神采飘逸,尽得魏晋二王遗韵。  相似文献   

10.
碑与帖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正大凡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头,人们在习惯上都通称之为碑刻。如汉代的《张迁碑》、唐代的《多宝塔碑》。还有秦代的刻石、汉代的摩崖、六朝时的墓志,等等,人们也称之为碑。帖,人们通常把前人写在帛绢和纸上的短札尺牍通称为帖。帖,当然也包括后人把古代书家手迹刻在石碑上的法书,亦即汇帖或丛帖。如《十七帖》《淳化阁帖》等。碑学、帖学,是指研究考订碑帖的源流、时代、体制、优劣、拓本真伪与先后以及文字内容等为对象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唐代书法五体大盛,书法名家与民间书法皆兴,书法理论与实践并行。唐代书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颇具创世开宗的意味,亦有大包容,将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浸溶其中,为推动中国书学的审美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怀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笔势利落洒脱,用笔有力肆意。《自叙帖》是他对自己生平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书写大胆自由,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在章法和结构上创新又不失法度。基于此,主要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说明他对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表现,展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并以《自叙帖》为例分析释道文化在盛唐之书中的渗透与交融。  相似文献   

12.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3.
王著的低眼力和低要求使晋人法帖线条一入《阁帖》就被简单化.这种样式成为经典后,经赵孟頫的简单化,到明代又被董其昌放大.刻帖的辗转翻刻,失真、误差越来越大,使帖学至清中期迅速衰落.书法家们意识到这种危机,提出了拯救的办法——学习唐代楷书.唐楷对帖学取法和审美取向进行矫正,并成为阮元、包世臣构建、完善碑学理论的桥梁.在康有为确立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卑唐”则是“抑帖”到“尊碑”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汇编了一本诗集——《兰亭集》,最后由王羲之为该诗集写了一篇序,说明作诗的缘由,描写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了成书经过,并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了《兰亭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一列写作提纲《书法圣地——兰亭》提纲(逻辑顺序)1.写兰亭的地理位置、兰亭的来历和《兰亭序》的产生背景。2.总写兰亭的"三碑"。兰亭碑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故事和人们对兰亭碑的喜爱。3.写兰亭"御碑"的由来,以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4.写兰亭的最后一碑"鹅池碑"上"鹅池"千古佳话的由来。5.写兰亭的另一特色——兰亭"十一景"以及"十一景"中最受民众青睐的"三景"。  相似文献   

16.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名传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相似文献   

17.
<正>《金石丛话》是施蛰存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金石学的大家小书。施先生可谓一位博通的学者兼作家、翻译家,他的著述涉及多方面。该书是他晚年为《文史知识》所写的连载文章之结集。《金石丛话》共十四章节。在书中,施先生对金石学进行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介绍了有关金石学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并对金石、碑、帖、拓本、石刻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王羲之招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一次恬然飘逸的雅聚。名士俊逸们竞骋文才,挥毫泼墨之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兰亭集》。诗人们或描绘山水,或借山水抒情,或以玄对山水,整个诗集如同一轴水墨山水长卷,情韵流淌,玄思幽远。  相似文献   

19.
<正>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相继面世,其中的《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简称《书学解读》)和《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简称《画学研究》),既有对禅宗书学思想与画学思想的理论概括,构建了禅宗书学与画学的理论框架;又有禅宗书学著述与画学著述的文献荟要,辑录了  相似文献   

20.
宋刻本以时期论,北宋早期刻书多用欧体字。欧字瘦劲、秀丽俊俏、字形略长、转折笔划,轻细有角,其代表作,为欧阳询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等。北宋中期以后流行颜(真卿)体字。颜字雄伟朴厚、字形肥胖、间架开阔、有骨有肉。其代表作,为《麻姑仙坛记》碑、《多宝塔》帖。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柳公权字体比颜体字略瘦、笔画挺拔有劲、起落顿笔略细、横轻竖重,代表作为《玄秘塔》、《平西王》碑。这是宋刻本的字体特征。元初还沿此风气,自赵孟頫仕元后、元刻本皆用赵体,字体圆润俊俏、挺拔有力、隽逸秀丽,其代表作《道德宝章》(铁琴钢剑楼有明刊本)《汉书汲黯传》,(延祐七年九月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