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现行学校中存在着弱势学生。理解教育认为弱势学生是一群在教育过程中丧失或被剥夺了某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正当权利的人。为了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 ,教育要重构主体观 ,关注“边缘”地带 ,让弱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彰显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理解教育:理解和改变弱势学生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学校中存在着弱势学生。理解教育认为弱势学生是一群在教育过程中丧失或被剥夺了某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正当权利的人。为了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教育要重构主体观,关注“边缘”地带,让弱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彰显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以2021年盐城市中考化学试题为例,从关注学生自信文化培养的视角,提出“好的试卷一定是有灵魂的”,并结合命题实践,着重从“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生态自信”等三个角度进行命题,通过命题引导一线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以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学习有“根”的化学。  相似文献   

6.
弱势学生是指学习不好或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容易自卑,不合群,独来独往,丧失进取心,自暴自弃,甚至患上抑郁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特别关注那些弱势学生,除了要真正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外,也要注意教育方法,在此“示弱”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示弱”教育,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让弱势学生学会示弱,正确对待弱点;二是教育工作者和强势群体向弱势学生示弱。  相似文献   

7.
北京宏志中学是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性高中,创办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宏志教育文化和《宏志教育实施纲要》。宏志中学培养的学生以其“自立、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青春、健康、阳光”的形象,“感恩于心、责任于行、志存高远”的宏志精神,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态化的数学评价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此.数学老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课堂交流,内外兼修.锤炼语言,让学生能真正地在交流中相互倾听、启发、分享、接纳、赞赏……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学论坛》2007,(11):80-80
《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十一五”期间,上海教育发展的主战场将从外延发展全面向内涵建设转移。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弱势、促进公平、重视民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朱红霞老师发表在《班主任之友》2007年第一期中的《看“手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育随笔。朱老师真是教育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善于从学生生活出发,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不经意的谈话中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与谬误、命运与奋斗的内涵,是向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理想境界努力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个性成长网络平台是一项庞大的数据工程,更是一项基于数据的学生成长导向工程。《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上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这让我们清楚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是一种客观存在。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总是处于相对自卑而又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的尊严、人格、个性、自信等因此不同程度地被剥夺。在与世界“接轨”的今天,以人为本即尊重我们的学生,维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切实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努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应该是我们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此前提下,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14.
赵艳华 《课外阅读》2011,(7):165-166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那么,我们的德育需作更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思考,我们的德育需关爱生命、关注精神,我们的德育需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奠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让我的学生从小就树立起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优秀品格,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大的鉴赏功能和教育意义。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去且有所创新与发展,让中华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身处习近平新时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信仰下,  相似文献   

17.
《有一份宝藏——呵护生命的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和孩子的心灵有这样一句精彩的阐述:“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人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心灵永不老化。”看来,教育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承,教育应铸就学生自信的人生,因为有无自信关系着人一生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然而仍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弱势群体”。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成绩弱势、②性格弱势、③品格弱势、④亲情弱势。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不少学生是多种弱势兼而有之。“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中的短板。教育中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教师要使一个班级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要密切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一、注重情感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评价,注重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康德把教育的内涵定位于价值。他认为价值是无法“灌输”的 ,它只能由个体在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人民教育》2 0 0 2年第 1期在班主任栏目刊登了一篇《削梨的孩子》的文章 ,令人深受启发 :班主任汤老师组织的“多彩的舞台”特长展示活动 ,让新转学来的自卑感很强的学生刘巍通过削梨表演 ,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获得了自信。而正是这次自信的获得 ,才使刘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削梨看起来是一件与学校教育无关的小事 ,而汤老师正是用他那双慧眼发现了撬动学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